在我市摄影界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从1997年开始学摄影,2007年在网上发表第一篇博客,2009年利用手中的相机开始撰写《视觉日记》。短短6年时间里,他的《视觉日记》已经突破1000期。
他就是德高望重的老干部,曾担任过河南省老年摄影学会副会长、焦作市老年摄影协会会长的齐嘉杰。
为祝贺《视觉日记》第1000期的诞生,9月12日,市摄影家协会特意为齐嘉杰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学术研讨会。
齐嘉杰出生于1941年,今年74岁。他的《视觉日记》摄影作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其镜头下关注最多的是平民百姓普通的生活。他从城市历史的《焦作街》《道清铁路》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见证煤城转型》《国营老厂寻踪》;从大项目的《南水北调拆迁》到房地产的《房地产冷暖症》;从民俗的婚丧嫁娶到困难群体的农民工、摊贩、摩的司机、街头残疾人、流浪者、乞丐;从民间文化的公园戏班子、大妈广场舞到国家教育的《学历——中国教育观看》《高考陪考》《高考作坊》等题材,《视觉日记》无所不及。
光影交错,齐嘉杰在与摄影人的交流和切磋中坦言,最初学摄影时就是喜欢拍些风景和花鸟之类的照片,后来受一些摄影评论文章的启发,逐步喜欢上了拍身边的人和事。
谈起《视觉日记》的最初构想,齐嘉杰说,摄影是一种观看,自己喜欢用相机看什么、看到什么,拍下来方便自己以后再观看,也可以拿给别人看,这样可以激活对过往生活的些许记忆。《视觉日记》拍摄的着眼点不再是单纯地最求“美”,而主要是社会信息量。齐嘉杰认为这些照片不是“创作”出的“作品”,而是用影像符号写的日记,如同用文字写的日记一样,所以就有了《视觉日记》,每期大体上是一个组照,照片数量多控制在20幅左右。这1000期《视觉日记》,都是和齐嘉杰擦肩而过的“千篇一律”的人和事和景,边走边拍是齐嘉杰的休闲健身方式,纯粹兴趣使然。
2万多幅摄影作品,20万至30万字的文字注解,100篇左右的摄影文章,谈何容易!从这一幅幅摄影作品和数字的背后,我们分明看到齐嘉杰对这座城市的眷恋和对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人的真实情感;我们分明看到摄影人对社会和历史的责任与担当。
谈到摄影理念的转变,齐嘉杰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阵痛期。有两次摄影生活的经历,对齐嘉杰摄影题材的转型影响很大。
2006年和2007年, 齐嘉杰在上海的崇明岛共待了9个多月,在这里拍了一些花鸟鱼虫和风景照片,也拍了上海人的生活场景。在一次小范围的摄影交流活动中,摄影行家认为,照片中那些花鸟鱼虫意思不大,倒是三轮车、收泔水、田间劳作的妇女和南京路上的行人有点意思。那一年, 齐嘉杰买了一部卡片机,开始拍人的照片。
2007年6月,齐嘉杰在天山旅游时遇到转场的牧马人, 远看画面很美、很震撼,走近才发现这几位中老年牧马人携带着帐篷、干粮和灶具,在布满乱石的山坡上很艰难地爬行。唯美的画面后面是牧马人为了生计而付出的体力和智慧。光影可以营造美的气氛,也可以掩盖真相。社会人文摄影就是要透过光影装饰的唯美画面来审视人类活动,观看真相、记录真相、呈现真相、追问真相,拒绝粉饰。
在“四月风”摄影网站上,齐嘉杰和经常活跃在摄影高峰论坛上的专家交流。著名摄影评论家鲍昆老师的话对齐嘉杰摄影之路影响深远,鲍昆说:“你面对的作品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你?如果你只用‘美’字来规定你的理解,那肯定会经常一头雾水。其实你把‘美’字抛开,别让它干扰你,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齐嘉杰坚信,摄影是观看,观看靠走,照片是走出来的,宅男宅女肯定不行。也正因为如此,现在齐嘉杰无论是在购物逛街,还是在办事的路上,相机必拿,手不离机,一直处于一种下意识的拍照状态。出门能走路就不坐车,能坐公交车就不打出租车,每天都有意外的收获。
齐嘉杰镜头的背后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其摄影作品无论是现场感、摄影元素、信息量,还是可读性,总是透出点儿灵气,给社会留下许多遐想和深思。
目前,齐嘉杰老人在坚持创作的同时,仍在苦学后期编辑,看新闻、读图和翻阅《人类学》《城市学》《社会学概论新修》《文化人类学》等书籍已成为他每天的必修课。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齐嘉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