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200米便民服务圈”?
只要群众有需要,200米内,5~10分钟,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随叫随到。
群众办事这么便利?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都管啥事?带着问题,记者近日前去马村区冯营街道东苑社区一探究竟。
刚坐定,和该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徐秀叶聊了两句,办公室的电话就响了。
“闺女啊,俺是李绍凤。中午俺想吃顿饺子,你看有空吗?”
“有空,有空。大妈,我把手边的工作忙完,中午就去给您包。”放下电话,徐秀叶一边在工作日记上记录,一边告诉记者,“李大妈住在西街6号楼,儿女都不在身边。像吃顿饺子、理个发、拆洗个被褥这些事,对一般人都不是个事,可对身体不好、行动不便的老人,都是大问题。这些事,我们社区都给老人包了。”
包了?社区有多少老人,咋包?
徐秀叶说,东苑社区居民主要来自九里山矿退休职工家庭,60岁以上老人占社区总人数的40%。这些老人的子女大都在外,有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身边乏人照顾,有的老人整年都下不了楼。如何为这些老人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用“200米便民服务圈”全覆盖。
在落实“基层四项基础制度”时,有人提出了创建“200米便民服务圈”,200米内、5~10分钟,随叫随到。集思广益后,社区决定以200米为半径,将社区划分为四个区域,由社区人员和志愿者一起,上门为需要帮助的居民提供家政、代办、矛盾调解、困难帮扶等各类服务,实现有困必帮、有难必解。
在80多岁的李风莲老人家中,记者看到房间整齐干净,刚拆洗过的被子整齐地叠放在床上。社区志愿者隔三岔五就会到她家里帮助打扫卫生,为她改善生活,逢年过节社区还要组织老人一起吃饭,搞文艺活动。李风莲感慨地说:“他们比儿女都想得周到啊!”
划片就近服务,东苑社区实现了无盲时、无盲区对接。
74岁的独居老人闫秀华深夜突发脑溢血,感觉不好的她拨通了徐秀叶的电话。几分钟内,徐秀叶和就近居住的志愿者就赶了过来,及时把老人送往医院,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6月中旬的一天,东苑社区北街16号楼居民马保珍匆匆跑来社区,说自己的父亲走丢了。社区工作人员听说后,迅速动员服务圈志愿者分头寻找,最终在离家5公里的李庄十字路口将其找到。
今年6月,在深圳打工的东苑社区居民陈富波、宋巧娟夫妇急需马村区开具一个证明,他们回不来,家里年迈的母亲又无法帮他们代办。无奈之下,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电话打到了东苑社区。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仅仅隔了一天时间,这张盖有计生、民政等多个部门印章的证明就寄往了深圳。
由被动服务变主动服务,从盖章办证到有求必应,“200米便民服务圈”创新了社区服务模式,延伸了服务内涵。据了解,这在全省还是首家。冯营街道副书记张东方告诉记者,该街道两个社区都建立了“200米便民服务圈”,将100多人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就近充实到每个服务圈。社区专门印制了服务连心卡,并在楼院醒目位置悬挂服务圈公示栏,居民在需要的时候只要一个电话,10分钟内就会有人赶到。
记者在社区公示栏上看到一个便民服务竞赛榜,标着服务事项打分情况。张东方告诉记者,街道在社区服务圈之间开展了便民服务竞赛,要求各服务圈全天24小时都能提供服务。社区每月召开一次居民代表大会,对各服务圈的服务状况进行评判,分出一、二、三类服务圈,在社区主要街道进行公示,并视情况进行奖罚。
事无巨细,快捷方便,群众一个电话,社区就能上门服务。这样大的工作量,累吗?烦吗?
徐秀叶说,社区是个大家庭,把每个人当亲人,就能收获群众的爱。做这样的事,我们累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