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心理学认为,手不但是劳动的器官,还是认识的器官,手巧的孩子肯定聪明,因为他的动作发展在智能发展中占主导地位。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呢?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调控者,也是学生解疑探索的协作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问,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动手做做看》这篇课文中,法国科学家郎志万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小鱼,结果就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为此,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个盛满水的杯子和一条小鱼,自己动手实践一下,但有的同学因为找不到小鱼,则用小蝌蚪来替代小鱼。虽然蝌蚪和鱼两者有共同之处,如生活在水中,可以游动,但还是引来了不少争议。有的同学说:“蝌蚪身体小,能够替代鱼吗?”有的同学说:“虽然蝌蚪小,但放入盛满水的杯子里,结果应该和鱼是一样的。”还有的同学说:“无论答案是与非,我们都应该动手去实践一下,才能下结论。”在此时,教师不要盲目地去阻止和否定,而是有意识地去营造良好的动手实践氛围,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去观察过程和结果,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创新探索意识也会随之不断增强。
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这样说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是演员和观众的关系,而是导游与游客的关系。教师只是引导,大好的风光还得学生去看、去发现、去欣赏。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使学生一开始就能进入状态,这样整堂课就能始终保持一种亢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