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佛寺,一座拥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寺庙,坐落在焦作市影视城景区后山的层峦叠嶂中,以其种种美丽的历史传说和千百年来的天地灵气,博得了广大游客和诸多善男信女的青睐。每月逢初一、十五都会有很多香客及居士前往,或探讨佛法,或虔心许愿,或游览观光,无不为圣佛寺幽静的佛家气息、寺中高僧娓娓道来的禅家经典理论所折服。
那么,这座久负盛名的古寺庙名字是从何而来的?关于圣佛寺名字的来历,历来说法不一。
据《焦作市志》所载:“焦作,古为涧东、涧西。”焦作的古名为涧东村和涧西村,东焦作村古称为“涧东村”,西焦作村古称为“涧西村”,根据“唐建寺,宋建庙”和“唐建寺,明修庙”之说,西焦作(古涧西村)古有玉皇庙,东焦作(古涧东村)古有圣佛寺。据传说,东焦作的圣佛寺是修武县唐代四大寺院之一,即吕涧山的圆融寺、榆村的红寺、嘉禾屯的铁笔寺、东焦作村的圣佛寺。
这个传说并不是没有依据。据《修武县志》记载,修武沿西北四十里许有山曰太行,森秀高耸,为一邑之镇。山西南复起为冈,冈旧有圣佛寺焉……在县志的记载中,可知当时圣佛寺有房三十六间,首建正殿,傍有方丈,翼以两廊,前殿左右建伽蓝十王二祠,东为馔堂廪库(浴室),西为禅房,外为山门,左右各塑金刚。
在圣佛寺寺内现存的一个供桌桌裙的浮雕上,刻着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场景,或许能知晓圣佛寺名字的由来。听寺中僧人讲:“传说当年唐僧西天取经路过这座古色古香的寺庙,听闻周边参悟佛法之人众多,且佛法极深,就在寺庙中与信徒一起研讨佛法。后来,唐僧取经回来面见唐王,恳求恩准拨巨资修建、扩建这座寺庙,并随后在该寺庙讲经说法。一时间,寺庙名声大震,闻名遐迩。乡民盛感皇恩,同时也感恩唐僧扩建寺庙的功德,当时唐僧被封为“圣佛”,因此,寺庙就叫作圣佛寺。”
由于遭受兵火及时代变迁,圣佛寺几建几毁,兴衰无常,名字也在历史长河中几经更迭。
相传清光绪年间,曹洞宗第二十八代传人上明下祥德峻和尚游化至此,见寺貌全毁,不堪目睹,透过残墙断壁,观此为名刹圣地,不忍离去,随于山后凿洞,供一佛像,潜身修道,得悟真常,普化众生,香火延续不断,四众齐心,圣佛寺再现庄严胜境,为当时盛极一时的佛寺。由于老和尚戒德高尚,道真悟实,大众敬仰,门徒无数,于光绪三十二年圆寂后,四众失依,于哀痛中为其树碑立传,并将老和尚潜身修道之洞,命名为洞儿寺,以作纪念,后人称圣佛寺,又名洞儿寺,即始于此,至今其名尤扬。
圣佛寺还被称为“对寺”。民间相传,圣佛寺原先山门前有两眼井,成一对井,故又名“对寺”。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圣佛寺在明清时期香火旺盛,可与嵩山少林寺媲美,两寺一南一北,遥遥相对,规模不相上下,故称两寺为“对寺”,世上还有“南有少林,北有圣佛”之称,可见当年圣佛寺的辉煌。
如今,历经岁月的洗礼,圣佛寺在厚重佛教文化的渲染下愈发显得与众不同。圣佛寺景致宏伟开阔,山门与殿门又高又大,配以旁侧庭院宽远,令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