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焦作市中学教育的“长子”,焦作一中始建于1945年5月,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诞生,在解放战争的峥嵘岁月里成长,在新中国旗帜下壮大,凝聚太行山的沉稳与风骨,承袭黄河的不屈与磅礴,成就七秩老校的光荣梦想、生生不息。从无到有,艰苦创业,与中国人民从屈辱中崛起同步,从弱到强,逐渐壮大,与中国人民从贫穷步入小康应和,始终以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为己任,薪火相传,弦歌不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百余项国家及省级荣誉熠熠生辉,铭刻着创一流名校的坚实脚步;百余人的国家级及省级名师承前启后,奠定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扎实根基;数万学子相继扬帆远航、群星璀璨,昭示着学校造福桑梓的铿锵历程。
轫起太行 泽荫山阳
★1943年10月,晋冀鲁豫边区太行行署第八专署在山西省陵川县马圪当设立“时事讲习所”;冬,第八专署在山西省陵川县武家湾将“时事讲习所”改为“干部训练班”。
★1945年5月,太行第八专署在山西省陵川县庄里村将“干部训练班”改为“太行区公立第八中学”;9月焦作首次解放,学校迁至焦作市原日寇行署(现焦作市民主路校区),奉命接收“私立焦作中学”“兴亚中学”和“焦作煤矿技术人员养成所”的留焦师生。
★1946年10月,学校随军备战上山,迁至陵川县灌泉(今玉泉村东岳庙),奉命接收博爱中学;11月,太行行署调整区划,陵川县划归第四专署管辖,学校随之更名为“太行区公立第四联中”。
★1948年春,迁到沁阳县西尚,奉命接收沁阳中学;10月,焦作县第二次解放。11月学校迁回焦作县原校址(现焦作市民主路校区),奉命接收私立焦作中学,学校基本成为初级中学;冬,学校改名“太行区公立焦作中学”。
★1949年8月20日,平原省建立,学校改名“平原省立焦作中学”。
★1952年8月,开设高中班,设高中部2个班,学校成为完全中学;11月15日,平原省建制撤销,焦作矿区划归河南省,学校改名“河南省焦作中学”。
★1958年6月20日,市人委决定,学校改名“焦作市第一高级中学”,成为高级中学。
★1959年10月6日,市人委决定,学校改名“焦作市第一中学”。
★1960年1月,被市人委确定为焦作市重点中学。
★1961年,被省文教厅确定为河南省重点中学。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管理陷入瘫痪。
★1968年1月,焦作一中“革命委员会”成立;8月“工宣队”入驻焦作一中,接管学校的领导权,主持学校全面工作;12月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老三届”学生全部前往农村,学校陷于停办状态。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学校教学秩序得到恢复。
★1977年11月,“工宣队”奉命撤出学校,恢复“文化大革命”前的领导管理体制。
★1978年,经市革委会批准,重新确定焦作一中为市重点中学。
★1979年9月,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学校初中部从学校分离,并入焦作市第二十中学。
★1981年6月,学校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开始保持在高中三年制24个班的规模。
★1990年1月8日,市委发焦文[1990]13号文件,决定撤销中共焦作市第一中学支部委员会,建立中共焦作市第一中学委员会。
★2004年9月,位于现焦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碧莲路1号的新校区投入使用。
70年间,焦作一中虽几易其名,数迁其址,历经战争年代的颠沛流离、动乱时期的风雨飘摇,但不断发展壮大的步履始终铿锵。特别是2004年搬入新校区后,占地面积激增到350亩;校舍面积扩大到9万平方米;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到26轨。至此,焦作一中已发展成为一所高起点、规范化的高标准学校,揭开了焦作一中规模化、跨越式大发展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