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一所有着百余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地方师范院校,多年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着眼全面发展,强化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积极探索大学生第二课堂“三·三”育人模式,构建“三个体系”、搭建“三个平台”、借助“三个依托”,有效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取得新成效。
构建“三个体系”,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
未来准教师的品德高低直接关系到儿童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因而,学校恪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准则,不断强化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尤其重视第二课堂模式的创新,构建了科学规范、富有特色的第二课堂“三个体系”,即:搭建全员育人体系、全方位育人体系、全程育人体系,开创了“三全育人”新局面,促成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领导重视、人人参与,构建全员育人体系——“人人皆育人之人”。学校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学工部、宣传统战部、校团委、教务处、保卫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并制订《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实施方案》,科学规划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各学院也相应成立了由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副书记)任组长,班主任、辅导员为主要成员的工作小组,创新了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模式,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良好校园氛围,促进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育人工作不断迈向科学化轨道。
点面结合、不留死角,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处处皆育人之处”。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历史的厚重积淀,也是广大青年学生的精神家园。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以陶冶情操、构筑人格、提高素质为宗旨,先后推出了周末文化广场、校园文化超市、科技文化艺术节、导游大赛、创业大赛等品牌项目,建立健全了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团学第二课堂活动项目体系,营造了绿色、时尚、贴近学生需求的校园文化氛围。
注重衔接、把握时机,搭建全程育人体系——“时时皆育人之时”。学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的重要作用,坚持把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学校把每双周一下午定为班会、团课时间,充分保证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到位,做到时间落实、人员落实、内容落实。新生入学时,成立讲师团,对新生集中进行党史国情、校情校史、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教育。针对毕业班学生的特点,着重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安全文明离校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职业竞争力。
搭建“三个平台”,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精心设计了富有本校师范特色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计划,搭建好“三个平台”,即:重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重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为平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2006年至今,学校已开展了多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届届有主题、次次有新意。在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省级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中,学校喜报频传,先后有28个作品获得一等奖、28个作品获得二等奖、42个作品获得三等奖,学校连续3届荣获“优秀组织奖”。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连续3届以唯一一所专科院校的身份成功承办该项赛事子项目“校园征文大赛”评选活动,实现了在该类活动上承办省级赛事零的突破。在“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先后有1件作品获得银奖、7件作品获得铜奖,实现了在该项赛事上省级奖牌零的突破,学校同时获得了“高职高专参与奖”。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学校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加强创新教育为重点,以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为载体,积极培育创新环境,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先后开办了焦作师专首期创业培训班,选拔优秀年轻教师参加省高校KAB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并首次以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在校内推广实施创业项目。学校已成功举办了4届创业计划竞赛和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活动。在第八届“挑战杯”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活动中,选送的作品《中药养生茶庄》荣获优秀奖。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设计大赛”“就业服务月”等活动,营造全校“人人关心创新,人人促进创业”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强化创业意识,提高职业竞争力。
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校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方面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创新,已经形成领导高度重视、学生广泛参与、内容丰富多彩,依托社会支持、校系紧密结合、快速高效运转的活动机制,呈现出立足校园、投身社会、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学校的“七色光”服务队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确定为“全国重点服务团队”(当年全国仅有4支专科院校团队入选)。学校先后有15支服务队被评为“河南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团队”,2006年至今连续8年被评为省、市级“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借助“三个依托”,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围绕怎样建设第二课堂和建设什么样的第二课堂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依托“校园文化”“志愿服务”“典型示范”,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依托培育文化品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超市、“青春达人,我型我秀”才艺展示、书画才艺大赛、社团风采艺术节等活动和素质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实现了由个别学生参与竞赛到带动全体学生参加训练的良好态势。其中,校园文化超市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模式化、成熟化的精品项目,成为全校学生每周五接受文艺熏陶的盛宴,每年度举办校园文化超市活动项目10余个,寓思想性、教育性、实践性、娱乐性于一体,参与学生达万人。
依托志愿服务,弘扬奉献精神。校党委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把开展志愿服务者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重创新,求质量,全力打造精品志愿服务品牌,坚持开展了以“桃李先锋”工程为旗帜的西部支教活动,以“七色光”工程为旗帜的助残活动,以“阳光心灵”工程为旗帜的心理咨询活动,以“温暖你我他”工程为旗帜的关爱困难群体活动等志愿者服务项目。
学校通过找准“三个介入点”,完善“五个步骤”,突出“三个成效”,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模式,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长效机制。2006年至今,学校先后选拔推荐了80余名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志愿者奔赴祖国西部地区——新疆,从事支教、基层事务管理等志愿服务项目,录取人数及录取率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此举树立了师专志愿者的良好形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集中体现了焦作师专丰硕的育人成果。学校的西部计划项目连续3年获得共青团中央授予的“优秀高校项目办”荣誉称号,先后有2支团队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志愿者服务队”,2个项目荣获“河南省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奖”,2个志愿者协会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志愿服务集体”,1个站点入选焦作市首批“基层示范志愿服务站点”,学校志愿者协会先后荣获“焦作市首届志愿服务市长奖金奖”“焦作市第三届志愿服务市长奖‘十佳志愿者组织’”等荣誉称号。
依托优秀典型,发挥带头示范作用。通过开展青马培训工程、自强之星评选、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寻找师专最美志愿者、“形象师专”优秀学子评选等系列活动,有效吸引、凝聚大学生骨干,选树、培育青年典型和先进榜样,切实发挥他们在广大学生中的带动力、影响力、示范力和凝聚力。自2006年以来,接受青马培训的校、系两级学员达到3.2万人次,先后有5000多名优秀学员经综合考核后拿到结业证书。在这些优秀学员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青年典型,如:2008级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申世巍同学荣获“200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全国仅100名学生获奖;2009级校学生会主席孙振夏同学成功入围“2011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二百强;谢跃辉等7名同学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学校的青年社会主义学社团支部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在由团中央和全国学联主办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寻访活动中,学校和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连续2年荣获“高校优秀组织奖”,是河南省获此殊荣的唯一一所高校。这些荣誉的获得,为我们这样的专科院校学生和集体提供了更好的展示平台,对我们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同时对学生也是最有效的教育和引领。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沉淀,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逐步形成“健康向上、求实创新、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二课堂“三·三”育人模式成果丰硕。学校先后荣获了“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河南省资助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奖”“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高职高专参与奖”“河南省大学生诚信自强之星评选优秀组织奖”“焦作市首届志愿服务市长奖金奖”“焦作市第三届志愿服务市长奖‘十佳志愿者组织’”等荣誉称号。2013年,我校成功入选河南省首批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单位,我校是其中唯一一所专科学校。2015年学生工作项目获得教育部优秀成果奖励。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工作我校连续6年被河南省教育厅、国开行授予河南省资助工作优秀单位,其中在2011年、2012年考核中获全省高校第二名,并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奖补专项资金53.3万元,风险补偿金奖励资金253万元,国家财政专项资金10万元,共获奖金306.3万元。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回首过去,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用辛勤的汗水铸就腾飞的希望;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用坚定的信念绽放桃李芬芳。环境造就人,教育培养人。学校将继续积极探索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反映时代特征、适应社会需求、契合学生身心的第二课堂教育模式,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引领广大学生做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年。
(本栏图片由焦作师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