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在外地工作,每年回家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由于缺少爸爸的陪伴,快5岁的女儿越来越胆小。近日,妈妈解丽娥在网上发布了一则“有偿招聘代理爸爸”的通知。没想到,消息一发出,几个小时内就引来数个应征电话。 (9月29日《华商报》)
父母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承担监护未成年子女的职责是其法定义务。只不过,为了更好地生活,许多父亲“失陪”。“爸爸去哪儿”的背后,是孩子的诉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满足,这会让孩子产生一些诸如胆小、自卑、怯弱等性格短板。
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不少孩子和父母处于一种“分居”的状态。家庭结构的分散化不可避免导致家庭功能的碎片化,“有偿代理爸爸”的背后,是一个阶层或者一个群体生存生态的缩影。
“有偿代理爸爸”的初衷,在于通过市场化手段,帮助孩子塑造一个更加强大的内心世界,让孩子的精神空间多一些光亮和温暖。用“代理爸爸”来弥补“缺席爸爸”的父爱缺失,说到底是一种无奈的“次优选择”。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的家庭结构是一个三角形,父亲、母亲和孩子分别是三个角,它是最稳固的结构,也是最脆弱的结构。父母任何一方甚至双方的角色缺位,不仅让孩子的安全诉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也意味着亲情流失。“代理爸爸”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陪伴”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孩子的某些特质,但不能从根本上填补“缺席爸爸”造成的缺陷。
在理想的图景里,家庭是每一个孩子人生最温暖的起点。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家庭却可能上演“变形记”,将亲情互动退化为市场化的情感支持,“有偿代理爸爸”隐伏着许多家庭难以言说的爱与痛。“有偿代理爸爸”毕竟治标不治本,虽然这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呼唤“缺席爸爸”早日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