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国利)入园当工人,出园住社区。在农业产业化推进过程中,武陟县产业集聚区不仅为农业的龙头企业集群提供了平台,而且引领辖区农民聚拢到集聚区,为推进城镇化建设注入源源动力,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企业进驻园区,农民进厂住社区——产业集聚拉动镇化建设。武陟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副主任杜国定告诉记者:“产业集聚区建设遵循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周边农民向城镇转移。由于我们所处区位较好,离县城近,也不受地形等限制,现在已形成了一体化发展,县城与产业集聚区共用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加快了。”
2010年,武陟县决定把原来隶属于县城周边三个乡镇的九个行政村,在管理上全部纳入城区的管理范围,并新成立了龙泉街道办事处,把产业集聚区和龙泉街道办事处合并在一起,在建设上与城区连成一片,在产业上也实现了转移,农民由种地转为进厂务工,由分散居住慢慢集中到了中心社区,城镇化进展进一步加速。
在引进企业的同时,武陟县产业集聚区与企业签订项目协议,其中一项就是规定企业必须安置一定量的农民就业。目前,产业集聚区已经安排3000多人进厂工作,正在建设的企业还能提供固定就业岗位1000多个。原来的农民离开田地转成城镇户口后,他们将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与城镇人口享受同等待遇,社会保险等政策正在制定,拆迁补偿的办法已经出来了,后期的相关政策也会逐步跟上。
优先让当地农民就业,减少高污染产业——绿色产业为县域经济树标杆。原本,武陟县企业布局分散在全县各个地方,产业集聚区建成以后现在所有的企业都逐渐向集聚区内集中,现在产业集聚区的工业产值占全县的65%。武陟的工业结构也出现了调整,以前主要是造纸厂、化肥厂、发电厂等能源消耗比较大、污染比较严重的产业,现在的主导产业是生物医药和装备制造两大块。在辅仁集团武陟医药产业园,辅仁集团董事长朱文臣说:“辅仁在武陟投了两个项目,额度都在10亿元以上,从谈判到签约再到落地,均不到两个月时间,这样的高速度、高效率,让我们欣喜。”据了解,辅仁集团武陟医药产业园内现有员工580多名,大部分都是当地的农民。
八小时工作,社区化建制——产业集聚改变农民生存状态。据杜国定介绍,产业集聚区建设实行先建后拆的措施,先建新房子后拆老房子,建设产业集聚区,始终保证农民有地方住。在原有学校的基础上扩大规模来保证教育资源共享,规划的公园绿地已经建成,供暖也在集聚区普及了,供气管道正在敷设,敬老院正在规划建设中,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其中部分企业生产中产生的余热也低价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供暖。
武陟县原嘉应观乡北贾村,2010年划归到产业集聚区管理后,变成了社区。北贾社区主任肖银运说,目前社区内90%的居民都没土地了,他们大都进入企业打工,每月收入在2500元以上,有的能拿到4000多元。“现在,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大变化,原来没有车现在都买上车了,没有空调现在都用上空调了。别看我们村不大,轿车能开出100多辆。”北贾社区居民高国平说,不久这里还要建幼儿园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