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人文情怀
杨家卿先生所写的散文随笔,除了写自己成长经历外,很多的是写别人。这别人有古人,也有今人和自己的亲人。他由低位势往高处写。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见贤思齐的动因。文集中,也有写自己人生学习、进取和成长的篇章。家卿先生还多次叙写家乡司马故里,对之厚重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氛围,在不同的文章和著述里提及,其骄傲和自豪的情愫溢于文中。
阅读这部文集,感到要言不烦,清澈见底。正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又所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说到底,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天理国法和人情。
文学作品的根本内在联系,便是事因人生、人因事显。因此说,这部文学作品集,是为人而写的。在这些作品里,看不到虫鱼花草的摹写,见不出风花雪月的抒怀,有的只是对人和事及社会的真情实感。什么是终极关怀?我以为,对人的关怀,对人所在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改进、改变和改善,从而提高人的幸福指数的关怀,就是终极关怀。而作者的文章和著述,无不体现和昭示了这一点。这些篇什,文笔朗润,思想筋道,人文情怀,语言质朴,在文集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卷二:灵动的历史
这本书,是毛泽东生前言行触及山阳大地的人物、事物和风物,并使人从中感受到领袖的风范和情怀。
一分为二是毛泽东的思想方法。对待世间的人事,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待世界的方法之一。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之一。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秉承了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正因为这样,毛泽东在谈及焦作地区的历史人物时,就采用两分法来看待。在众口一词中,逆向思维,另辟蹊径,脱颖而出,坏中说好,非里显是,显得非同一般、非同凡响。因之,客观而公正,宽广而全面。如在谈及出生温县的司马懿时,历史以来,在民间、在说唱里,被定型为“白脸奸臣”,而毛泽东却说,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还有出生孟州的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出生沁阳的唐朝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毛泽东对其都采用了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看待。这是有一定哲学基础和思想方法作标尺和参照的。决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古为今用是毛泽东的应用方法。通常讲,学习,借鉴,对待历史,尤其是这样。决非单纯为学习而学习,而是要学以致用。使历史人物和相关事件成为活的教材,起到镜鉴的功效。只有凭借历史的经验教训,运用于现实当中,才不会使历史成为一堆故旧和陈迹。毛泽东就善于学习、借鉴和运用历史人物的做法和典故,为现实的变化和发展起到“酵母”和助推作用。如用原焦作地区《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鼓舞人民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推倒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使得人民翻身做主,彰显“人民就是上帝”。《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是诸葛亮对司马懿所使用的一计。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和周恩来对坐守北京的傅作义也凭借之而灵活运用,取得了成功。
风趣幽默是毛泽东的谈话方法。毛泽东在不同地点、场合,面对不同人物,善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座谈或谈话氛围,使与会的人员放松心情、解束缓矜,持以常态,以利抒见。所以,往往在谈话伊始,以提及所在地方的历史人物、风物为契机切入,便于与谈话对象贴近心理距离,融洽感情,轻松以对,这样能起到一种较好的谈话效果。我们知道,有一种文章的说理方式,叫“深入浅出”。而毛泽东的座谈或谈话风格,在这里可以说叫“浅入深出”,这种方式,由表及里,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由今及古又由古及今,由轻松到严实,渐次进入问题的要害及实质。能起到由一获二、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总体看,“厚古薄今”,作为领袖毛泽东,面对今人今事,钩沉出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一方面,说明毛泽东的历史积淀、文学涵养和博学多识。另一方面,也说明毛泽东借古喻今、借古讽今的化用活用、古为今用的博大思想。同时,也可看出,家卿先生随着毛泽东的足迹、言语、思路,而领悟和体会了主席观今引古、引古通今的沉沉一思、汪洋一派的宽广胸襟与高远思想,作者以清晰而易懂的文路层次展现出领袖对焦作这片古老热土的关切情怀。这种以今钩古、用古援今的座谈或讲话方式,既能引起今人的自豪感、话语的轻松感,又能将古援引到现实,以起到更好地为现实服务的作用。
统体看,在这部书稿里,凡毛泽东直接间接地提及焦作地区的人物、事物、风物,作者都能用翔实的资料、史料加以记述和阐释,使其作品显得思想丰满、文意饱满,而不是材料堆砌、叙述冗繁、文气滞涩,却语言真切,描述准确,生动地摹画出现实的生活场面和历史人物及事体。纵观其著,史料性强,可信度高,语言畅达,文气贯通,具有极强的史料性和可读性。这部著作是领袖关怀下的焦作人物、事物和风物,同时也是焦作的人物、事物和风物触召了领袖人物,更是家卿先生用情真意切的文墨将领袖与焦作地区的人物、事物、风物有机而丰润地联系到了一起。我以为,如果没有家国情怀、没有国家的视野、没有高格思想和孜孜以求的精神,是难以做出如此业绩的。这需有对领袖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以及足够的本领,才能得以成行和行成。
卷三:一部正经
这本书的每篇文章,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层次递进,论据充分,说理清楚而透彻。有些章节,根据内容需要,对某一观点,旁征博引,反复论证,以达到说理充分有力、清晰透辟之效果。如作者在《观念创新》一文中,其中“观念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节,就引用了古代圣贤孔子、孟子、荀子,汉代王充、唐代韩愈、宋代张载、陆九渊等人有关“勤学不倦、勇于开拓”经典而精辟的论说,起到了举一反三、一咏三叹的效果。之前,还引入了《易经》《洪范》《老子》等古代典籍,关于天地、五行及有与无、一与二、阴与阳的对立统一关系,来佐证和阐释“重视本体,讲究综合”的论点。这样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加了理论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在家卿先生这类理论文章著述中,其文章的语言,不似有的人写的理论文章艰涩难懂、甚而故作高深或故弄玄虚。而家卿先生的思想阐述、行文特点,却使人读之语言清畅、明白如话、语势贯通,大有行云流水之感。这是一种行文风格,可以说更是一种思想作风通过文章的直接体现,也可以说这是家卿先生独有的文风。曾和先生谈及理论文章的行文风格时,他熟知并推崇著名经济学家、文章大家王梦奎的语言风格,读起来犹如毛泽东的文风。而家卿先生又是王梦奎的同乡和忘年之交,受其影响和熏陶并学习跟进,是不难想见、自然而然的事情。故,见贤思齐是也。家卿先生的这些理论文章,秉承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文章的主旨论及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传达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文风对马克思主义普及化、大众化非常有益、大有裨益。
读其著,能起到以下三种作用,一是可以去躁滤烦,二是可以纠歪正邪,三是可以有益身心。此著涉及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实践领域的重大问题及重要方面。如果能用几句话概括的话,这部著作的思想主旨和理论指向,大体是讲如何学习、如何提高、如何实践、如何创新,如何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而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如何由思想落实到行动,做好党和人民事业的必要基础和前提。这部作品,用至圣先师的话说,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它虽然以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为阅读对象,但我以为,同样适宜于全国通用的阅读教材。
在文笔方面,运笔自如,气韵流畅。用排比铺陈,文势厚重;有的层意递进,平中见奇;有的古语凸现,偶露朴拙。但通常的手法,是层次分明,文路清晰,说理透辟。仿佛使人行走在艳阳高照、惠风和畅的春天里。这种著述功力与理论学养、社会实践、思想水平,以及对国内形势甚至国际形势的现状与走势的了解、把握、判断,都有着清晰而阔远的密切关系。所以,上乘的理论著述是作者综合功力的显现,是明白如话的典范。严格地说,这是一部政治理论的研究著述。统览全书,有着马列主义大众化、哲学普及化的意味。从中透视出正确、正当、正气、正义、正能量元素的正面教材。于作者本人体现了一种学养,于读者来说则提供的是一种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