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他自幼师从名医,苦学精进,在中华传统医药宝库中汲精撷粹。工作之后,他把辨证施治的哲学方法与望、闻、问、切的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以独特的辨识与创新的疗法为无数疑难病症患者带来健康。
他祖籍焦作,生长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工作和生活在新疆。但他没齿不忘自己的家乡,70岁这一年,他终于回到了这片萦绕于梦中的故土——博爱县太行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
他就是会说博爱县地方话的新疆石河子市名老中医陈世泰。近日,利用陈先生回乡的日子,记者采访了这位焦作游子,探寻他在大西北悬壶济世的人生足迹。
本报记者 陈作华
勤学苦读打基础
见到陈世泰,是在博爱县的一个村子里。这不是他老家的村子,他是应邀来这里坐诊的。“除了在宾馆房间接诊外,我已到过几个村子去坐诊。”陈世泰说,“这半天已看过了十几个病人,都是义诊,能给乡亲们做点事情我挺高兴的。”
陈世泰今年整70岁,这是他头一次回到故里。陈世泰的祖籍位于博爱县柏山镇苏寨村。早年间,其父亲因抗战爆发西去求学,后考入甘肃学院(现兰州大学)医学专业,毕业后便在甘肃工作,陈世泰生于位于河西走廊的张掖市临泽县。1949年,他随父母定居兰州。
“从小学到中学,历届班主任对我的评语都是‘性情温和,为人老实’。”陈世泰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的性格特点,在高中毕业时我被推荐到甘肃省中医院中医班就读。那是为抢救性传承名老中医学术与经验而开设的班,每天上午跟老师坐诊,下午集中上课,学期4年。”
“其实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跟父亲背诵‘中医三字经’。而我跟的老师,是甘肃省一位姓杨的名老中医。他理论扎实、经验丰富,对我要求很严。”陈世泰说,“我现在还记得他在讲中药课时提问我人参有哪些作用,我笼统地回答是补气,结果被狠狠批评了一顿。他说如果对药物的药性和作用记不准、记不全,将来在临床上就不可能准确、有效地使用药物,还可能出现顾此失彼、贻害患者的情况。课后我重新补习了人参的功效。从此,我在学习上不敢有半点儿松懈,并积极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中药学时,我先背目录,然后再记具体的药物、药性。在学方剂学时,我把每个汤头的4句28个字压缩成2句14个字,这样就更容易记住。当然,很多东西还是要死记硬背的。学中药的那一段时间,每天上下学的路上我都在背药名、药性、汤头歌。”
“毕业时,我各门分数在全班都是第一。兰州医学院、甘肃省中医院、甘肃省总工会疗养院等单位都想要我,但我响应国家关于支援新疆的号召,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总场医院。这一年,我21岁。”陈世泰说。
辽阔西北显身手
“石河子是农八师最大的团场,总场医院医生少、病人多,中医就我一人。每天早上,各连队整马车的病人就赶往医院。我从早8时接诊病人,中午简单吃点饭接着看病,一直忙到下午5时,每天看病人数都有七八十个。此外,我还要参加会诊、到病房给患者针灸。”陈世泰说。
“当时,小儿麻疹病例特别多,而且合并肺炎、脑炎,死亡率高。我通过临床摸索发现,可以对麻疹患儿先用中药祛风发疹,降低合并症,进而降低死亡率。我向医院提了建议,结果麻疹患儿死亡率从原来的20%多降低到5%以下。由此,我结合临床实践写出了《小儿麻疹合并肺炎123例小结》,在第一届新疆中医学会上宣读,对全疆小儿麻疹治疗起到了很好效果。”陈世泰说。
1970年,陈世泰主持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病房。1975年建立中医病房,陈世泰任中医科主任。大西北病源多、医疗条件相对落后,陈世泰在此大展才华。
一位50多岁的维吾尔族脑血栓偏瘫女性患者,一侧胳膊软得像面条一样,怎么治疗都没有效果,患者及家属都失去了信心。陈世泰让她住进了中西医结合科,开始了另辟蹊径的治疗。陈世泰想到某资料上曾提及一个名叫“举臂”的穴位,只知道此穴位在肩前穴旁边,但具体位置不详,查了多本针灸书也没有找到。
陈世泰决心找到这个穴位。他先用一根长针在自己身上试验,当感觉一个点上屡次出现上臂震颤之后,开始为患者针灸。进针通上电后,患者的手臂突然抖动了一下。希望出现了,他为电针持续通电10分钟。经过半个月的电针治疗,患者能拿起勺子自己吃饭。2个月后,患者可以自行梳头。
中医中药,在辽阔的大西北发挥出显著作用。1974年的一天,一位被拍片诊断为肺癌的女性患者住进中西医结合病房。陈世泰只用了两种药:白花蛇草、黄芩,每天给患者煎服。2个月后,奇迹发生了,拍片显示,肿瘤没有了!之后随访2年,未见复发。
辨证施治疗效奇
“辨证论治真是一件法宝,它对中医诊断与治疗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很多时候我都是通过辨证论治法,对疾病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判别诊断。”陈世泰说。
一位50多岁的中学教师患三叉神经痛已经2个多月了,这种号称“天下第一痛”的疾病折磨这位患者不能洗脸、不能刷牙,甚至不能触摸脸部。在去过多家医院未治好的情况下,患者找到了陈世泰。陈世泰没有用常规的方法治疗,而是仔细问诊后,用生石膏、知母、竹叶、栀子等清热药物给患者煎服。一周后,患者面部的疼痛烟消云散。
“在学校时,老师格外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要求对每一种病都要分出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用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方法去分析。”陈世泰说。他之所以能对很多疑难杂症手到病除,皆因得其要领,深谙辨证施治之精髓。
一个5岁男孩,每到春季就出现持续性低烧。西医认为是小儿肺炎,用抗生素治疗,药物换了一种又一种,就是不见效。为此,这个孩子每年春季都要住院,在当地医院都有了“春天小候鸟”的称谓。1982年的春天,孩子的母亲找到了陈世泰。四诊合参之后,陈世泰认为孩子发热不是炎症引起的,而是肺气虚所致。他建议孩子出院,多活动,并开出了补气除热的药物。孩子的母亲是位护士,起初不愿停用抗生素,后在陈世泰的劝说下,终于让孩子离开了病房。之后,孩子饭量增加,体质增强,发热消失。自此之后,孩子春季低烧的情况再也没有出现过。
像这样辨证施治的例子不胜枚举。陈世泰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华医药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希望更多的人来传承和发展。
1976年,兵团撤销,人员并入石河子市,陈世泰随后调入石河子卫生学校,从事中医教学工作,并应邀到石河子中医院坐诊。多年来,陈世泰利用自己的深厚学养,为边疆少数民族培养了大批医护人员,很多人都成了当地医院的业务骨干、负责人。
“你问我为什么会说博爱话?这是从小跟着奶奶和父母学的。父亲去世前嘱咐我一定要回老家看看。”陈世泰说,“我这次回来,看到县里的面貌远比父母给我讲的好,环境优美,道路宽阔,市场繁荣,社会和谐,这让我很欣慰,也为家乡的发展变化而自豪。我希望家乡变得更美好,我也会让儿孙都常回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