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5求是颁奖典礼”在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举行,血液病专家、83岁教授张亭栋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张亭栋是血液病专家,也是使用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奠基人。他的发明通过与合作者的进一步研究,在1990年以后推广全国,其后又推广到全世界,成为当今全球治疗APL白血病的标准药物之一。
(据中新网)
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人们常常遗憾很多重量级新闻“沉默地沉没在深海里”,可这一次,这则科技新闻意外地上了头条,只不过,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轻佻的嘲弄。看一下新闻跟评,类似“没有科学依据的中医”“砒霜都能治病了,专家你倒是先喝试试啊”的话不绝于眼,让人错愕。
看到这样的评价,很多人想到了中医和西医之争。自西医传到中国以来,中医地位明显动摇,历史上曾出现过数次中、西医之争,而这一次发轫于网络的“取消中医论”更是“现代进行时”。在几个网络大V推动下,这种论调逐渐有向非专业人士扩散的迹象。一些人甚至直斥中医为封建迷信,是伪科学。我们不能说中、西医之争完全无用,这种争论至少在推进中、西医融合上立下了一定功劳,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却不是应有的学术态度。道不同也可相与为谋,中、西医完全可以找到更好的学术竞争乃至学术融合方式。
“爱屋及乌,恨屋及乌”。很难说现在人们对砒霜治病的嘲弄,没有受到“中医偏见论”的影响。对于一般人来说,想要理解砒霜治病的药理,不是一件容易事,但总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不理解,就选择嘲笑。这是一个专业问题,应该相信术业有专攻。有网友说,即便你不相信中医,也不能不相信西医;即便你不相信中国的医生,也不能不相信全世界的医生。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怀疑和批评是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力量。怀疑砒霜治病的科学性,并不是不可以。但学术怀疑,既存在目的性,也存在方法性。从目的性上讲,怀疑要真正奔着学术而去,不应带有偏见,不能有人身攻击。从方法性上讲,应该用学术的方法,不能无理取闹,更不能胡搅蛮缠,让严肃的学术议题堕落为“口水话题”。人们可以怀疑砒霜治病,但要言之有据,留有余地,要通过“大胆怀疑、小心求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努力论证自己的论点或发现新的论据。
对砒霜治病的态度,不仅是科学态度的问题,还是做人、做事态度的问题。网上存在一种“反式文化”:具有反权威、反主流、反传统的倾向。且在论争中,很多人不是以理服人,而是比嗓门、比刻薄,标签化、攻击化倾向尤为明显。很难说广大网友对中医的非议、对砒霜治病的嘲弄,没有受到反权威、反主流、反传统思潮的影响。人非生而知之,也不可能无所不知,“百科全书人”似乎只是一个传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广大网友要勇于承认不足,对不懂的领域多一点敬畏之心。
我们别把砒霜治病当成笑话听,应对砒霜治病多点尊重。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中医,也不是所有人都信中医,但中医流传千年,绝非浪得虚名,很多人从中受益,绝非一无是处。即便你对中医有不同理解,对砒霜治病有不同看法,也应该科学、友善地怀疑,尊重别人的研究成果,而不是把无知当无畏,把无礼当武器,以一种轻佻的态度尽情嘲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