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是企业作为技术、人才的需求方,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作为技术、人才供给方之间的合作。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和发展消融了创新的边界,也推动科技创新动力从“产学研”向“政产学研”,再向“政用产学研金介”协同发展的转变。政府、产业、大学、研究机构、资本等各方在创新过程中共同参与、密切合作,由此形成多位一体的可持续创新模式。作为高校一名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我就如何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谈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企业创新的路径选择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要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路径选择是关键,创新人才是根本,创新投入是保障。对于像多氟多、中轴这样的行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进入了良性循环状态。但多数中小企业还面临着缺乏高精尖特的自动化成套设备、生产工艺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技术研发人才和技能人才匮乏等问题。
面对这样的困境,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很多时候,企业不是不愿意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上投入,而是找不到创新的关键节点,不知道问题所在,没有具体的投入方向,也就因风险而止步。因此,企业像病人看医生一样,需要请行家、专家对企业发展作出诊断,找准症结并提出解决方案。
企业在明晰制约发展的问题之后,可以向大中专院校提出人才培养与技术需求。比如,聘请高校的专家到企业兼职,指导生产;订单式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提出技术难题,借助高校与院所的学科与创新平台开展联合攻关;与高校共同投资,联合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在人才引留方面,既要靠待遇和事业发展留人,又要靠感情和环境留人。特别是在待遇优厚、事业发展前景好的条件下,工作是否舒心和子女教育是否有保障等因素往往会决定高层次人才的去留。这些综合因素是企业难以满足的,需要政府的相应支持才能实现。比如,河南理工大学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一些来自国外高校、985高校、中科院的博士,正是学校发展急需的人才,但在了解我市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后,考虑到子女的未来发展,改变了求职意向。
另外,企业应特别注重消化吸收引进的先进实用技术,然后进行再创新。技术引进能够在短期内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但也存在区域内及时间上重复引进的问题,其优势会很快消失。韩国和日本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达到1∶5~1∶8,远高于我国平均水平。对技术消化吸收方面的投入不足,很容易在技术更新迅速的行业形成引进再引进的恶性循环。
二、高校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的时代,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努力服务地方社会发展成为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大学的使命从传递知识走向发展知识,从“象牙塔”成为社会“服务站”,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撑、科技支撑。
一是培养区域发展急需人才。大中专院校应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技校生等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比如,北京交通大学积极探索行业高校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机制,学校邀请企业面试选拔100多名保研学生,在学习期间,学校和企业联合对入选学生进行目标明确的订单式培养。河南理工大学指向性地从煤炭主产区招收优秀青年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完成理论学习,第四年在董事单位教学基地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和毕业实践,近年来已合作培养了3000多名本科生,有效缓解了煤炭行业一线人才紧缺的状况。
二是发挥创新人才集聚地优势,与企业、行业联合开展科技创新。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经历了高校—企业、高校—行业、高校—地方政府战略合作的转变,同时也由解决具体科技问题向共建科技创新平台转变、短期合作向长期合作转变。比如,湖南大学与柳州上汽通用五菱公司在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50多位教师和研究生常驻中心,对车辆类相关先进技术进行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同时与上、下游行业形成了稳定的技术创新链;与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湘电湖南大学研究院,企业提供资金,学校提供配套条件,在校区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合作。河南理工大学与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焦作大学、中轴集团等联合筹建焦作市装备制造研发中心,提升了焦作市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集成能力和创新驱动能力。
三是充分发挥高校智库服务作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从高校的角度,要将基础理论研究与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相结合,应了解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地方政府经济决策需求。从地方政府的角度,要重视辖区高校智库作用的发挥,应了解辖区高校智库的“对口研究力量”,让本地和外地高校智库联合发力,既可避免本地高校智库“决策乏力”,又可避免外地高校智库“水土不服”。目前,我市高校已拥有900多名博士,具备政府和高校联合打造焦作智库的基础。比如,河南理工大学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积极参与了国家煤炭科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主持了山西潞安环能股份有限公司、潞安矿业公司“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四是发挥大学科技园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作用。大学科技园是产学研合作的支撑平台和服务机构,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议将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打造成为中原地区技术创新和技术辐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地和先进技术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窗口。
五是与社会共享优质创新资源。高校的大型仪器设备、图书文献资料、科学馆等向社会和企业开放,实现创新资源共享。高校应组织开展公益性科普活动,组织公众走进高校,了解科技发展,感受科学精神和科学魅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三、政府应加强引导产学研合作
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加强政策倾斜和财政扶持,使高校的创新资源与焦作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效对接,加快企业科技创新进程。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成立由政府部门负责人、企业负责人、高校院所专家组成的工作组,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科技发展规划,立足我市工业基础和产业优势,科学编制焦作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工业十大产业发展规划,建立高生产集中度、高经营外向度、高加工度的产业体系,打造焦作品牌。
二是主导建立产业研发中心或协同创新中心。以建设焦作市装备制造研发中心为契机,主导工业十大产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设产业研发中心或协同创新中心。2012年以来,河南省高校牵头建设了33个省级协同创中心,省财政对每个中心投入800万元至1000万元的运行费。其中,两个成功的案例表明,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协调作用。比如,河南师范大学牵头的“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就是在新乡市政府的主导下,打造的集科研、人才、信息、孵化、中介服务、贸易博览等为一体的国际化创新平台。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煤炭科学研究院与省内煤炭骨干企业联合组建的“煤炭安全生产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在省工信委的支持下,成立中心理事会,负责组织征集和遴选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协调解决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该中心目前已成为中原经济区煤炭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煤炭安全生产高新技术研发基地。
三是引导成立产业发展联合会。在市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联合会,使其成为政府与企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联合会向政府传达企业的共同需求;协助政府制订和实施行业发展规划;调查研究本行业国内外发展情况,分析本行业面临的问题,提出建议,供企业和政府参考;制定并执行行规行约和各类标准;协调本行业企业之间的经营行为。
四是政府搭台,汇聚创新人才。针对我市工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制d订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创新工作方式,有计划、分步骤地落实。
“政产学研”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合作各方应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合作的有效途径,共同推进焦作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
(作者系市政协常委、河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处常务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