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能源消耗和物流下降,汽车销量下滑……这切实体现出中国制造又一个“严冬”正在到来。然而,后危机时代再没有国家层面的投资刺激,而是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的国策,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和互联网+,鼓励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的管理体系。那么,对于我市众多企业而言,要想生存和发展下去,转型升级已是必然之路,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转型机会究竟在哪?
在采访时,众多企业家有着这样的一个共识:企业要想不被淘汰,必须主动思考自身的转型。这一共识的背后是新常态下的新思维,说明企业家们依然意识先行,由被动转型转向了主动转型。
有想法更要有办法。企业要成功“越冬”,应当寻找企业所属行业的“金矿”,而不是再次进入多元化发展的迷途。企业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之下,应该真正做好自己的主业,把握精准的市场定位。甚至在整个价值链环节中,可将不是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外包,实现归核化,做专做精主业才是王道。比如,德国一企业专注研发了一款伸缩式的牵狗绳,日本一企业专注制造高铁防松螺栓等,这些企业可以将很小的产品做到极致,成为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这很值得众多中小企业学习借鉴。
抢抓转型机遇,还要具有国际化眼光。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吸引发达国家的企业来到中国,到今天中国企业走出去,我们的企业需要充分学习行业巨头的国际化经验,真正掌握在国际市场上的“游泳技能”和“游戏规则”。比如在我市工业经济标准化战略中,仍有部分企业负责人对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认识还不到位,认为产品不出口,就可以不采标。目前,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如果企业不主动采取措施,加快产品的采标步伐,将会逐渐丧失生存空间。同时,一个优秀的企业要实现快速扩张和深度的国际化,还需要三个法宝,即规范的管理体系、优秀的管理人才和强健的信息系统。这三者缺一不可。特别是在经济下行趋势下,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以往淹没在水下的“冰山”都会显露出来,这时候,企业更应该“生意不好整柜台”,真正重视信息系统的价值,切实推进企业两化深度融合。
在经济下行趋势下,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还应当致力于开发智能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推进精细管理,实现高效运作。这些是推动企业转型的原生动力。现在很多企业在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方面,仍然十分欠缺。有专家指出,实际上日本企业的老设备比中国制造企业多得多,但日本企业的PPM(百万产品中的不合格品数量)一般在20~30,而很多中国企业的PPM超过1000。特别是在外部环境压力下,企业更应该注重提升产品质量,致力于推进精益生产,消除浪费,实现持续改善。
当然,要应对经济下行,绝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情,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通力配合,需要树立全民的质量意识,需要出台更多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减税政策,帮助企业从容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