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赵云霄
近年来,沁阳市教育局以培养“身心健康、气质优雅、素质全面、个性突出”的中小学生为目标,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探索出了大课间“1+1”体育活动模式,即上午30分钟“长跑+团体操”,下午30分钟“眼保健操+特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不断提升。今年4月份起,该市教育局又将大课间“1+1”体育活动模式改为上午30分钟“长跑+团体操”,下午小学1小时、中学30分钟“眼保健操+社团活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巩固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次小学下午大课间活动的调整,不仅延长了时间,而且丰富了活动内容。”据该市教育局体卫艺科科长郭佳佳介绍,“在下午大课间眼保健操之后,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范围涵盖体育、艺术、文学等方面。”
“当今社会已经不再需要高分低能的学生,需要身体健康、有一技之长、有健全人格、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我市将小学下午大课间改为1小时,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发展需求,这是我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又一有力举措。”该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我们还将兴趣与特长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中,从时间和机制上为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培养提供充分保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为学生的终身成长奠基。”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和河南省体育局、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全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实施意见》相关精神,进一步提升沁阳市学校体育工作水平,该市教育局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开展大课间“1+1”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将校园足球活动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又一个重要抓手进行全面推进。一是立足课堂,改革创新。该市教育局把足球纳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作为体育课的必修内容,每周用一节体育课开展足球教学,在校学生每周不少于2小时足球活动时间,保证全校不少于50%的学生参加足球活动;高中阶段学校开设足球选修课,足球项目纳入大课间或课外活动。二是系统训练,规范竞赛。各学校成立了不同阶段的足球社团,吸纳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足球活动,坚持定期开展足球社团活动,每周不少于1次;结合实际,组建校级足球队,定期开展训练,举行比赛,每个班级每年参加比赛不少于10场。三是健全机制,保障到位。各学校按要求配备一名足球专职体育教师,满足教学工作和运动队、社团的训练需求;有基本的活动场地和活动器材,以保障校园足球活动顺利开展;在年终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向开展体育教学、校园足球活动的教师倾斜。
一系列措施的制定,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该市校园足球活动成为学校体育工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年3月份,该市作为焦作地区唯一代表参加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行政管理人员和校长培训;4月份,该市第二中学被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确定为校园足球示范校;8月份,该市第一中学、第一小学、实验小学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此外,在焦作市首届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中,该市实验小学男子足球队获得全市小学组第一名,女子足球队获得全市小学女子组第四名;该市第二中学男子足球队获得县区初中男子组第一名。
“足球进校园、进课堂,既丰富了学生的体育活动,又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习劲头更足了,学习效率更高了。”该市第二中学校长郝发奎告诉笔者。
该市教研室主任王松江介绍:“近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向我市赠送了7000册人教版《中小学校园足球用书》,总价值13.8万元,我市又购买了13600余册,作为循环使用教材全部分配到各中小学,达到了每两名学生一册。该书采用实景技术图解、二维码技术动作视频和三维战术图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足球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这对我市深入开展校园足球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沁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史曙光表示:“下一步,我市将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同时,坚持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有力抓手,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创新体育活动载体,让广大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