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鹏
10月12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发出通报,市委、市政府决定对解放区委、区政府予以通报嘉奖: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随着解放辖区33户人家依依惜别自己的住所,焦作火车站南广场具备了施工条件,郑焦铁路征迁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不同寻常的嘉奖,承载的是解放区以民心为重的巨大奉献:为了郑焦铁路建设,解放区共搬迁1736户,其中居民1701户,企业、单位35家,涉及居民近7000人。郑焦铁路征迁工作涉及我市两县三区,征迁户共计2600余个,解放区承担了67%的任务。
这场征迁战从2012年3月21日开始,分三批进行。三年多时间里,市委书记孙立坤,市委副书记、市长谢玉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姜继鼎,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胡小平,副市长魏超杰多次深入征迁现场检查指导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解放区委、区政府根据征迁工作进展情况,在一线设立指挥部,区领导机关、区直部门、街道、社区至少有800人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奏响了一曲大合唱。
“只要一切从保障征迁户的利益出发,就没有做不好的工作!”这是市委、市政府的声音,也是解放区委、区政府的声音,更是此项征迁工作所有参与者的心声。
征迁工作,安置为先。安置小区建在哪儿?1700多个征迁户多为征迁地的老住户,家人就业、孩子就学多在附近,就近选址、方便群众是市、区两级领导共同考虑的首要问题。
然而,在寸土寸金的焦作火车站周边,就近安置谈何容易!在解放区委、区政府广泛了解群众意愿、积极与相关部门深度沟通后,安置小区的选址方案最终得以敲定。
位置选好了,户型设计成为摆在解放区委、区政府面前的重要问题。1700多个征迁户中,住房面积最小的仅17平方米,最大的300多平方米,现有房屋面积差距极大,且近7000名被征迁群众中,有2800人是享受低保的困难户,家庭状况错综复杂。
反复推敲,数易其稿,目的是既要满足征迁户多方面的需求,还要避免征迁户掏不起差额的现象发生。套内面积一比一置换的政策,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征迁户的利益。
选好地址、定好户型,解放区郑焦铁路征迁安置小区建设随即启动。从项目招标到监理,从原料选择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制定了严苛的标准,解放区委书记原永宏多次到现场检查指导,并强调“安置房建设决不能低于开发商建设的标准,要让征迁户住上证件齐全、布局合理、环境雅致的住房”。
优越的地理位置、优惠的置换政策、优先的置换条件,安置小区的开工建设给广大征迁户吃了定心丸。广大征迁户积极配合征迁工作,排起长队与政府签订征迁协议,以期能挑选一套位置好、楼层好的安置房。
如今,安置小区已经开工建设7栋楼近22万平方米,已经建成5栋楼,其规划、设计、施工标准之高,让前来查看工程进度的征迁户都不敢相信这是给他们建的安置房。
此次我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征迁,征迁户家庭情况不尽相同,各种各样的困难层出不穷,解放区的征迁工作者以情动人,用情感人,精彩完成了征迁任务。
王褚街道负责协助丹河电厂家属院的征迁工作。这个家属院老年人多,8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七八位。他们虽同意搬迁,但过渡房的房东听说租房的是80多岁的老人,纷纷表示不愿意出租。于是,该街道的干部职工家有空闲房的,主动腾出自家的空闲房给这些老人住,并优惠了房租。在街道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下,这些老年人、困难户都顺利搬进了过渡房。
家住市公路局家属院的高某,离异后独自带着智障的女儿居住,生活窘迫。在这次征迁中,该家属院征迁责任单位焦北街道首先协助高某办理了低保,并在辖区为其提供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其次将她的女儿安排到焦北街道民主北路社区的残疾人康复中心检查治疗;第三帮助她联系过渡房,并协助她搬了家。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焦作火车站南广场征迁工作进入扫尾阶段,郑焦铁路征迁到了最后关头,一场联合作业在这里展开。
焦北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晓明、办事处主任张乾林率街道全体干部日夜奋战,王褚、民生等街道干部前来帮忙,区财政、环卫、城管、拆迁部门的干部职工分工配合,区政府办公室主任杨拥军坐镇协调,连续奋战五天五夜。10月4日,在上海学习的解放区委副书记、区长陈泓赶回焦作时已是午夜时分,他顾不上休息,直接来到征迁现场,和现场的广大干部职工一同奋战到天明,共同见证了这项工作完成的激动时刻。
这场征迁历时三年多,包含着多少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日日夜夜!对于征迁群众来说,他们最大的收获是感受到了干部为群众思虑、谋划的真挚情感;对于参与其中的党员干部来说,他们最大的收获是和淳朴的群众成了一辈子难以割舍的真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