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粮食局局长 杜拥军
今年10月16日,是第三十五个“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今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社会保护与农业:打破农村贫困恶性循环”。为纪念“世界粮食日”,国家粮食局今年将在“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期间组织开展“兴粮惠农进万家”活动,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农业科技专家、涉农院校大学生等,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宣传国家粮食政策,调研秋粮收购工作,深入了解并解决种粮农民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开展节粮宣传,普及节粮减损知识。
为政之要,首在足食。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中国以不到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全球近21%的人口。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负责任大国,依靠进口保吃饭,既不现实也不可能。立足我国基本解决人民吃饭问题这一战略方针的提出,我国综合考虑了国内资源环境、粮食供求格局、国际市场贸易条件,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符合我国发展实际。
确保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根本立足点。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就是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断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夯实永续保障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加强储备能力建设,就是要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发挥储备在稳市、备荒、恤农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流通能力建设,就是要建立完整的现代化粮食储运和市场体系,使产区粮食及时收储、销区粮食及时运达,确保种粮卖得出、吃粮买得到。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我国粮食生产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粮食供给充裕、价格稳定对稳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总体上看,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粮食连续丰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是,我国粮食持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受国家托市收购价格支撑影响,我国粮食市场价格持续攀高,逐步逼近“天花板”,粮食生产成本“地板”不断抬高。近年来显现的粮食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三量齐增”,说明我国农业竞争力还不强。特别是我国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现象相当严重,因粮食产后烘干机械化水平低,每年损失达200亿公斤以上,露天储粮、危仓老库储粮和粮食运输环节的损失达75亿公斤以上,低水平粗放加工和过度加工损失口粮资源75亿公斤左右。粮食消费环节浪费现象更是惊人。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在2000亿元以上。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实现无地“增产”,是今后我国解决粮食资源短缺、保障粮食安全最现实可行、最经济合理的途径。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流通是重要环节,担负着重大责任。各级粮食部门要牢固树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首要意识”和“守责意识”,深入推动粮食安全省长、市长责任制的全面落实,切实履行好抓收购、保供给、稳市场的职责,管好“天下粮仓”。
打破农村贫困恶性循环,就要千方百计保护农民种粮和主产区抓粮的积极性。研究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办法,探索农业补贴与粮食生产挂钩机制,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让产粮多的地方和农民多得补贴,切实做到“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要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粮食政策性收储,做到对农民的余粮应收尽收,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
要加强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危仓老库的维修改造力度,促进粮食流通现代化。各级粮食部门要全面落实储备规模,确保储备粮管得住、调得动、用得好;要加快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大力实施主食产业化和“放心粮油”工程,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要加强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的宣传教育,开展“节约一粒粮”行动,在全社会营造爱粮、节粮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