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景象,在我国少数的古寺中才有,而幽卧于焦作影视城后山中的圣佛寺,却透露出几分久已消失的唐宋氛韵。清幽雅致的建筑风格,神话般的美丽传说、诵经论道的寺中高僧都为这座千年古寺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本期,记者将为读者全方位解读圣佛寺。
1
圣佛寺之建筑规模
相对于一名普通的游客而言,寺院最美的地方,在于古寺形制之约略,比如山门的角度与框廓感,比如大殿远远收于目下的景深比例,比如高耸的宝塔所呈现不可近视的崇仰意趣,比如虬曲的树枝与寺内方正的建筑呈现的不规则感……而在圣佛寺,游客都能领略到寺院的幽静美景。
尽管圣佛寺的建筑规模不是很雄伟,但是很秀丽,于深山之中幽卧一古寺,也别有一番风味。
圣佛寺初建规模并不大,在唐朝初期,受南北朝佛教文化、气候环境(位于山上)的影响,建有一些洞龛,用于供奉神像,几经扩建,才形成了后来鼎盛时期的规模。
“唐建庙,宋建寺,明修庙。”这句话是当时寺庙发展环境的一个大的背景描述。在圣佛寺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有两次扩建的传说。一是唐太宗拨银敕建圣佛寺。二是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到博爱月山寺朝拜,到达凤凰山时,天色已晚,便在附近找寻落脚休息的地方,后看见一个山洞,上写洞儿寺(圣佛寺),并有一和尚在洞中打坐。乾隆皇帝一行本想不打扰,但和尚要求其进入休息。后来,乾隆皇帝为了感谢和尚的热情款待而扩建了该寺。
斗转星移,时光变迁,圣佛寺现在有房屋数十间,现存有唐碑、明碑、清碑等古代碑碣若干,寺内葬有二十三代圆寂恩师浮屠塔林,现存二十四代(清)圆寂恩师曾祖浮屠。
最让人称奇的是在圣佛寺前有一处不老泉,相传是寺内高僧为普及众生开凿的一眼深水井。井水甘甜如露,解决了附近人们的饮水问题。功德无量的高僧后来以130岁高龄圆寂,邻村乡间也出现了不少百岁老人。常饮这口井水的乡亲都无病无灾,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人口成活率极低,可在这里人口成活率极高,几乎没有人夭折。人们这才发现井水的神奇,因此该井得名不老泉。如今,寺内也有了自来水,但出家人和俗家弟子以及香客都习惯于从不老泉中取水做饭,游客每到此处也会取水畅饮,求得福祉。
2
圣佛寺之禅宗理学
据寺中的僧人介绍,圣佛寺属曹洞宗支派。在曹洞历史记载中,曹洞宗源出六祖弟子行思,传希迁,希迁传药山,药山传云岩,云岩传良价禅师。
良价,少时在家乡诸暨随师出家,青年时期到嵩山受戒,之后便游禅林。他先去南泉(今安徽贵池境内)参谒普愿,深领妙契,随后又往沩山(今湖南宁乡境内)从师昙昇并受心印。昙昇圆寂后,良价离开云岩又先后云游了鄂州、袁州、吉州、宣州、建昌等地。唐大中十三年,良价来到宜丰洞山。当他涉蹚洞水时睹影顿悟,因是终止云游,从此驻锡洞山,宣讲他所悟的禅宗新法,一时四方众信徒纷纷前来学法。
良价的弟子本寂在洞山学法数年,后到曹山(今江西宜黄境内)弘扬师法,遂使宗风大举。由于良价住洞山,本寂住曹山,所以禅林中把师徒二人创立、弘扬的新禅宗称为“曹洞宗”(不言“洞曹”而言“曹洞”,惟语顺而已)。
曹洞宗作为禅宗的五大主要流派之一,以五位说为纲要,以“无心合道”为宗本,以“绝三渗漏”为机用。
清光绪年间,曹洞宗第二十八代传人上明下祥德峻和尚游化至此,帮助修建寺庙,潜身修道,普化众生,香火延续不断,四众齐心,圣佛寺再现庄严胜境。
3
圣佛寺之历史变迁
据史料记载,圣佛寺规模最大时曾有房屋36间,鼎盛时期可与少林寺对峙,香火旺盛。
圣佛寺的辉煌发展也吸引了众多的高僧、名僧前来修行。
圣佛寺鼎盛之时是民国刘明道兴盛时,寺内有党伦和尚住持,党伦和尚下世后,就葬在寺院西侧树林中。寺院有百余亩土地,租给周边无地或少地人家耕种。庙前井台下有几块空地,约四十亩,归看护寺院的人耕种,后又下令谁种的土地归谁,不再上缴租金与寺庙。这种大改革在当时豫北一带曾轰动一时,刘明道还督工重修圣佛寺,并修炮楼一座护寺,寺院内有碑文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的兴起,圣佛寺在历史的车轮中同样遭受劫难。
清朝宣统年间,由于战火连天,寺内建筑无一完整,神像也破坏殆尽。民国七年,圣佛寺再遭战乱毁灭。“文革”时期又遭洗劫,寺庙遗存全无,仅留山门与东大殿。
新中国成立后,圣佛寺也迎来了曙光。1990年,释登平和尚召唤众信徒募捐善款,在废墟上重建圣佛寺大雄宝殿、东西配殿、释迦牟尼金身;1995年,随着焦作影视城破土动工,圣佛寺逐渐得以恢复重建,2003年,建成大雄宝殿、膳房、库房等。雄伟壮观的大雄宝殿,占地约400平方米,金瓦红柱,栋梁椽檐,雕龙彩画,大殿内塑阿弥陀佛本师释迦牟尼佛和十八罗汉金身。
纵观圣佛寺的历史,辉煌与灾难相并,但是在历经多次的灾难后,佛学爱好者以及当时的王朝统治者都积极对圣佛寺进行修复弥补。如今,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和佛教节日,圣佛寺内香客及居士络绎不绝,有游览者、有诚心拜佛者、有虔心还愿者,在这一方净土上,忘却时光所在,心中旁无他物,听钟鼓鸣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