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脱贫,很多人自然将其视为帮助困难群体的“善举”。用短短5年时间让7000多万贫困群众脱贫,常被称为“硬骨头”,甚至被一些人看成“不可完成的任务”。但如果转变思路,站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以更宽广的视野重新审视扶贫开发,精准扶贫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投资被经济学界视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实践证明,中央及各级政府打出的扶贫开发一系列“组合拳”,本身就是多种方式的投资,如产业扶贫资金、基础设施扶贫资金、公共服务发展资金等,在投资“乘数效应”下,切实带动了地方经济增长。
扶贫攻坚在一些基层干部眼中,已经是“一片蓝海”。脱贫人口能释放出巨大消费能力,扶贫开发不是“负担”,更不是“包袱”。
几十年来,经过各级政府、社会各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共同努力以及国际社会积极帮助,我国已累计有6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这些群体对居住条件要求的提高、消费需求结构的改善以及要求享受更好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服务的愿望,撬动了大量内需,支撑了很多行业、产业的发展。
未来5年,我国还有7000多万人口要脱贫,各方面的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同时处于扶贫线以上的“边缘群体”也存在巨大消费潜力。
扶贫是民生大事。种种客观事实和经验表明,贫困地区完全可以依靠自身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实现后发赶超、后发先至。
当前,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贫困地区正释放出“人口红利”“开放红利”“改革红利”“‘互联网+’红利”等多种“扶贫红利”,为促进经济增长带来利好。
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当前的贫困人口脱贫,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无论“找穷根”,还是“挪穷窝”,无论是“未来15年彻底消除极端贫困”,还是“2020年同步实现小康社会”,都面临不少棘手的挑战。
精准扶贫已成为国家战略。地方更要将这一方略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盘子中通盘考虑,按照“四个切实”具体要求,实施“四个一批”,做到“六个精准”,积极承接各种“扶贫红利”,对贫困地区给予政策、赋予观念,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条件,让精准扶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