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婧 实习生冯琳曼)9月23日,在焦作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仪式现场,市第十一中学获奖学生格外引人注目:全市5个项目获奖,其中3个项目出自该校学生;8名获奖者中有6人来自该校。
何以取得如此成绩?该校校长吴林强认为,得益于学校创新教育团队的成长和创新教育的全面推行。
提到创新教育团队不得不提该校的物理老师张怀华。张怀华是省骨干教师、第九批市管专家,在物理教育和创新教育领域建树颇丰,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2014年,他培养辅导的学生获得了首届科技创新市长奖。
2014年,学校决定依托名师工作室成立创新工作室,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交流研讨、共同成长”为宗旨,打造一支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网络交流为载体,融科学性、实践性、研究性于一体的研修团队,推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创新工作室成立之初,该校安排经验丰富的张怀华担任创新工作室主持人,在他的带动下,物理教研组的9位教师率先加入工作室,组成该校首支老中青相结合,梯队合理,分布于3个年级的创新教育团队。创新工作室也被学校教师形象地称为创新教育人才成长的“土壤”。
据介绍,遵循优秀教师的成长规律,创新工作室将以3年为一个周期,推动创新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提高工作室成员的个人修养和专业素质。工作室成员每周三开展集中研修,其余时间则利用创新微信进行线上互动交流,发现问题,解难释疑。同时,进入工作室的教师们也获得了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常被学校选派参加与科技创新有关的培训会、观摩会,利用各种活动催生凝聚力,打造优秀学科团队。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这支创新团队以创新教育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高一年级开设创新课程,为学生提供创新案例,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案例赏析,启发创新思维。“例如,看到俄罗斯套娃之后会想到,收音机天线也可以采用收缩式。方法一旦形成,就可以采用这样的变形方式进行创新创造。”张怀华说。
在启发创新思维的同时,创新工作室还系统化地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近日,记者在创新工作室看到了学生们提交的创意表,每张创意表上都写着他们的奇思妙想,这些创意都是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不便进行的想象和改造。比如,学生想将座椅改造为储物软椅,增加储物空间,解决课桌上堆满书本的问题。此外,学生们还根据每一个创意详细列出创意点,画出创意草图,注明创意简介等。
这些创意提交到创新工作室后,教师们会从设计原理、实用、美观、安全等方面进行考量,为学生写出建议,引导学生进行改进。从提出创新到反复修改方案、最终制作出创意作品,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
为扩大创新教育的覆盖面,创新工作室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每天分享创新案例,讲解创新方法,启发学生进行创意设计,指导学生开展科技论文写作,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专利申请,发现、培养和成就一批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
实施创新教育以来,该校学生先后提交创意设计200余项,学校优选41个项目推荐参加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其中3人荣获全国科学影像节一等奖;2人荣获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3人被河南省科技馆推荐参加全国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评选;3人荣获河南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创新智慧奖和全国高校自主招生推荐奖;11人荣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15人荣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19人荣获二等奖、11人荣获三等奖;6人荣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受到表彰的同学和辅导教师共计80余人次。
据介绍,下一步该校将在所有学科中实施创新教育,全力培育创新教育品牌,实现创新成果量的增长和质的飞跃,将创新教育打造成该校的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