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 玲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备受社会关注,评审结果直接与其工资待遇挂钩,牵涉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时下正是我市广大中小学教师准备评审材料、申报职称阶段,为了帮助教师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我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工作的有关政策,记者就广大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日前采访了市职改办负责人。
职称改革导向:引导教师教好书、育好人
我省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核心是改革评价方式,完善评价标准。改革后的评价办法和评价标准导向性十分明确:引导教师教好书、讲好课,把工作业绩作为首要条件;引导教师育好人,加强学生管理;引导教师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教师立足学校和岗位实际,关注能力经历,注重综合评价。
针对广大中小学教师关心的教师与管理人员申报身份的问题,市职改办负责人说,今年在职称评审中,对教师、校长、教学管理人员区别对待:对兼课和兼任教学管理的人员申报身份进行明确,课时量符合要求的按一线教师申报,课时量不足的按同级教研员申报。对校(园)长单独制定评审条件,不仅体现在教学能力上,更多地体现在教学管理和办学效果上,体现培养和造就教育家的导向。今年,《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对专职教育管理人员和编制在学校的乡镇中心校和县市区教研室的教研人员专门审核申报职数,开通专门的申报渠道,使每年对学校审核的申报职数主要面向教师(含从事教学兼任管理工作的校领导)。
顺应基层教师的呼声,职称评审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对在农村教学第一线连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满30年,且当年年底距法定退休年龄不满5年的农村教师,可以不受单位职称结构比例限制专设职数考核认定和聘任中小学一级教师;以农村教师身份申报人员须近3年以来在农村学校任教,取得的任职资格仅限在农村学校聘任,如交流到城市教育教学单位,须按城市评价标准进行转评,转评后其在农村和城市的任职年限和聘任年限累计计算;针对农村学校教师所学专业与所教专业不一致现象比较突出的问题,取得相应层次学历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累计15年者申报一级教师,取得相应层次学历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累计20年者申报高级教师,不受毕业证书专业限制;对小学教师,除申报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心理健康教育几个特殊专业外,申报其他专业不受毕业证书专业限制。
如何定职数:结构比例保持合理有序增长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包括结构比例审核、申报推荐、资格审查、上报评审材料、讲课答辩、专家评审、公示、确认资格、办理任职资格证书等环节,其中结构比例审核、讲课答辩备受广大教师关注。
结构比例管理是根据事业单位工作性质进行的分类管理,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标准和最高等级控制,规定了各单位正高级、副高级、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为了保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合理的梯次结构,职改部门每年对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情况进行审核,按一定比例进行职务晋升和聘任,保持结构比例合理有序增长。
结构比例审核的原则是:对结构比例尚未达到控制标准的小学(幼儿园)高、中级比例按每年1%、3%左右逐年逐步到位;对结构比例尚未达到控制标准的其他单位实行每年高、中级分别按2%、3%逐年逐步到位。其中,对农村小学、幼儿园实行集中审核,审核后的晋升名额和人选在全乡镇范围内公示;对优秀教师专设职数评聘高级教师;对农村大龄教师专设职数考核认定和聘任一级教师;对非一线教学人员与一线教师分别审核,保证不挤占一线指标。今后,所有专职从事教育管理的校(园)长和教研人员不得挤占教师申报职数,不得以教师身份申报。
讲课答辩就是讲课+答辩的方式,按照工作岗位分为高中、初中、小学、幼儿教育四个学段,讲课内容根据所教学段、课程版本和专业随机抽取;答辩内容为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学科专业及相关知识。为了增强讲课答辩的公平性,应试人员通过抽签确定讲课答辩顺序,随机抽取讲课题目,然后进行备课、讲课答辩并公布成绩,抽签、抽课环节实行计算机管理。自今年起,讲课答辩最终成绩达到85分及以上,且位居同类人员前15%的人员为优秀等次;对于讲课答辩最终成绩在60分及以上且位居同类人员前80%的人员,讲课答辩成绩在2年内有效,在下一年度参加评审时可以不再进行讲课答辩。
评审全程接受监督:确保公平公正
据市职改办负责人介绍,我市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公平公正。申报职数公开。每年各单位的申报职数都在焦作职称网上公开,市职改办还要求各单位在其内部公开。推荐过程公开。申报人员的申报材料在单位公开展示,接受全体职工的监督。材料审核责任到人。从单位推荐到县市区和主管部门初审、到材料终审,全程实行“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制。高级教师评审全部使用异地评委。特别是讲课答辩环节,今年起实行计算机抽签、抽课,杜绝人为因素。评委全程封闭。包括通信工具在职称评审期间全部上交,工作人员定岗定位,不得随意流动、串岗,职称评审全程接受监督,打造“阳光职称”。
“打破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业绩、重论文轻贡献的倾向,探索完善以专业能力、岗位业绩和实际贡献为标准的人才评价导向,以业绩论人才,凭贡献选人才。”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韩明华这样描述职称改革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