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②)开封市宋都文化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杨令告诉记者,发展文化产业,开封在全国市级层面率先提出“文化+”理念,让文化融入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融入每个人的生活。
如何“文化+”?杨令举例:
一斤花生,行情好时,也不过卖上五六元钱,但当它经过传承千年饮食秘技的烹制,添加了“文化色香味”后,就成为开封麻辣花生、花生糕等举世闻名的小吃品牌,身价倍增;
在北宋风靡一时的汴绣工艺曾一度没落,但今天的开封人根据现代审美需求不断创新工艺,将之打造成海内外消费者竞相购买的高档工艺品,并催生出上百家相关企业,培育出颇具规模的刺绣产业;
在背街小巷常见的传统小吃摊点,与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商业模式充分融合后,变成了集观光、餐饮、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高大上”的文商旅项目,每天吸引数万名消费者,其吸纳的就业量、创造的综合效益,已不逊于一家大型工业企业。
“文化+”创新,还体现在开封人的理念上。开封市宋都文化园区招商局局长祁燃说,借助中原经济区和郑汴一体化战略,开封敢于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封成立了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制订了《开封市文化旅游强市建设规划纲要》,把整个开封老城区设立为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政府设立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以少量投入为杠杆,撬动了庞大的社会资源。引入战略投资者,对文化资源进行整体性开发,对文化项目进行链条式运作,这已成为开封文化产业发展的成熟模式。
无论城市改造的成本多高、难度多大,“限高15米”成为旧城改造的一条铁律,保持了古城区的总体风貌;为了保护民国时期的老建筑,开封人宁愿在城市最繁华的地段建一条宽窄不一、弯弯曲曲的路。“对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是开封‘文化+’得以实施的最重要前提。”祁燃说,“如果说深圳、张江等地文化产业走的是一条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之路,那么,开封的文化产业发展,则必须依靠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
“一河两街三秀”“一湖两巷三园九馆”……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开封一个个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文化项目渐次落成,形成了项目聚集、产业聚集的规模效应,也释放出人流如潮、市场叠加的消费效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项目在运作的过程中,市场始终担当主角。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近年来,许昌市根植特色文化,以文化旅游为依托,以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为支撑,围绕“三国(曹魏)文化、钧瓷文化、生态文化”打造三张文化名片。目前,许昌市在全省18个地市区域文化竞争力分析评估中排名第三位,和郑州、开封一起,领跑全省文化产业发展。
此次中原文博会东道主鹤壁市已连续举办两届中原文博会,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从2009年起,鹤壁市已连续举办了7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带动了民俗文化、庙会文化、社火文化等蓬勃发展,浚县正月古庙会吸引了周边5省80多个市县540多万游客,商品交易额达3.6亿元,庙会经济总量达10多亿元。鹤壁展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庙会产业外,该市文化艺术品产业也十分红火,具有鹤壁特色的石雕、泥塑、古陶、木雕、柳编、铜制工艺品等文化产品年销售额达3亿元。
除传统文化产业外,鹤壁市新兴文化产业也初具规模,文化创意企业层出不穷,文创产业正成为该市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媒体、裸眼3D技术、3D影视剧制作和动漫产品开发等高科技文化企业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千帆竞渡,谁能独立潮头?
正如本届中原文博会《煮酒中原》文化智库论坛上专家所言,中原文化要走出去,一定要有创新的胸怀、眼光和路径。埋在地下的叫资源,挖出来的叫产品,唯有做成产业链,蕴含无限的文化创意,才能凸显文化的灵魂和价值。
有理念的碰撞,有对比的反思。焦作的文化产业该如何走,“市场的手”该如何发挥作用,“打造中国养生地、培育世界太极城”如何从概念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都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走出具有焦作特色的突围之路。
市东方太极文化园项目总经理宋堃说,文化创意是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的核心,此次东方太极参展的太极服饰,就是力图将太极符号和云台山水以水墨山水的形式表现出来,应该说,有创新,有惊喜。她表示,文博会是学习知识、更新理念、拓展能力的重要平台,展示和推广文化品牌,是企业连续多年参加各类文博会最大的动力。
参展期间,我市华盛武校的太极表演得到了观众极大关注,并被邀请到各个展馆巡演。市文产办副主任侯红霞说,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参加文博会?因为网络世界无法取代这种面对面交流获得的对文化的启示和深思。文博会只是一个媒介,它所产生的效应还要慢慢发酵。它为每一个相关从业者或看似无关的围观者提供着灵感与启示,这些或许比签约的数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