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结束的第二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中原城市纷纷展示了文化实力和特色产品,中原文化的精粹让观看文博会的观众大饱眼福,整个会展期间人流如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热闹过后,还需盘点一番。
文博会,是一次中原城市文化产业的检阅,各地都使出高招,各个展会都显现出了强烈的地域特色,亮出了自己的城市名片。以雍容华贵的牡丹为背景,一看便知是“问天下兴废事”的十三朝古都洛阳;汉服女子在菊花环绕中演绎宋代雅士斗茶,开封浓郁的宋都文化呼之欲出;“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湖”,精美的图片尽显三门峡风貌;我市则主打太极牌,太极拳巡演赢得阵阵掌声。确山提琴、漯河食品、安阳甲骨文……犹如走进历史画廊,让人赞叹不已。
展示、交流,文博会意义应在于此,但不尽在于此。记者感到,还有一些地方有待提升。
一是文化创意。展会上,展出的多是资源,少有创意。应该说,各地市的展位和首次引进的台湾文化创意馆相比,在文化创意上还有待提升。来自台湾本土的54家企业,分为印象台湾、品味台湾、创意台湾等多个区域,内部设计将现代文化创意与传统老店新旧交融,展现出台湾当代民众生活创意的多元化。一位参展的台湾客商直言,祖国大陆比较有手艺,但缺创意。在文博会组织的智库论坛上,一位专家也指出,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历史文化资源,但如果城市文化缺少了创造力,就只是一种遗产。什么叫文化资源?不是当地有多少文化遗产,而是由文化母体中正源源不断地派生出多少成果,包括产品、创意和观念。专家认为,现在不是一个记录和整理文化的时代,而是一个创造文化的时代。
二是文化体验。文化是活的,是可以触摸的,这就需要文化产品有更多的情感体验。记者在厦洽会、科博会等多个会展上都看到有亲身体验的产品,而在文博会上,更多的是原物或仿制品的展示,观众只是走马观花,很少能留下来细细品味一番。日前来焦的华谊启明东方暖的集群总裁马克在讲文化体验时,多次提到文化项目《又见平遥》。《又见平遥》把古城的元素和演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观众走进这条街,穿过几个不同形态的主题空间,可以捡拾祖先生活的片段:清末的平遥城,镖局、赵家大院、街市、南门广场等,一个故事牵引着观众感受平遥,有时像看客,有时又像亲历者。这样的文化项目才更有温度。
三是软服务。主办方已连续两届举办中原广博会,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可见一斑,只是,在展会的细节上,还需要做一些研究。比如,文博会,更多要能体现出文化的品位,整个展馆应配以舒缓低柔的音乐。可惜的是,除了高昂的音乐,各个展区的宣传片音乐相互交杂,犹如到了闹市。在这样的环境里,如何能静下心品味文化呢?比如,展馆二楼的卫生间无法正常使用,一楼的卫生间停水,却无任何标识说明,观众不满意。比如,布展的企业反映展馆时间设置不科学,提前到会的部分企业因车辆进不了主展区,只得人工搬运大件的展出货品,感到不够人性化。部分城市展位抱有应付心态,在服务上敷衍了事。比如,一个以茶闻名的城市,服务人员在茶艺表演和服务时态度生硬,有群众反映等候多时喝不上茶不说,还受了白眼。
展会,是思想的碰撞,是文化的交流,更需要软实力的提升。不能为展会而展会,而是要通过展会,整合中原文化资源,寻找中原文化走出去的路径,这,应该是展会最应体现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