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感念童年
悬崖上的野菊花
卖大枣
荷之梦(国画)
越老越爱暮色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10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感念童年

作者:□豫 疆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每当听到这首余音袅袅、不绝于耳的《童年》时,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就会浮现在眼前,就能勾起我对美好童年时光的无限回忆。感怀那缕青涩的时光、感慨那段流逝的岁月、感念那些懵懂的幻想。童年给予希望,让我无尽地憧憬;童年给予渴望,让我无限地回味。

  童年的住。“文革”爆发那年的10月10日8点钟,我出生在九里山南边的演马庄村。传说二郎担山撵太阳,休息时磕鞋坷垃,磕出了九里山;据说是武王伐纣,举行牧野之战前夕,在家乡附近休兵整队,演练战马,会盟誓师,因此而产生了演马庄的村名。演马庄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国家“一五”期间,在焦作建设八大煤矿,我们村西南2公里处的煤矿称演马庄矿,演马庄更因演马庄矿而闻名方圆50公里。朦朦胧胧记事的时候,家里有三间平房,狭窄简陋,低矮潮湿。因演马庄矿采煤,全村地下采空,导致地面下沉,房屋裂缝,成为危房,全村面临着整体迁移的紧急状态。那时,家贫国更穷,每间房屋国家仅赔偿30元,全村老少爷们心系家国情怀,无怨无悔,举村搬迁,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爷爷和已成家的叔伯们,重新建了三个宅院。新房是爷爷和父辈们的汗水、泪水、血水浇铸而成的。幼小的我用稚嫩的手搬砖撂瓦,为泥瓦匠打下手。盖房上梁是最高兴的事,那时梁上贴着“白虎架金梁,黄龙扶玉柱”等吉祥对联。中间的檩条下一个长方木,书写着房主及家里男孩的姓名,木工、瓦工的名字。正午12时准时上好梁,一阵爆竹声响后,工匠站到梁上抛撒“飘梁蛋”(白面蒸的小馒头),能抢到一个“飘梁蛋”吃是最美不过的事了。这项传统活动,是农民对百年大计的美好祈愿!盖房叠脊是美餐的时刻,俗话说“叠脊不吃肉,三间两头漏。”意味着叠脊时刻若不让泥瓦匠吃顿肉,他们不会尽心的,房子盖好后也会漏雨。那时的泥瓦匠忙活一天仅有2.5元钱的工钱,盖好一座房,吃上两顿肉就很不错了。历经一年艰难的家园重建,一排排粉墙黛瓦的新房,一条条宽畅整齐的街道,一个靓丽的演马新村诞生了。7岁那年,全家人欢天喜地搬进了新房。40多年过去了,这座昔日五间土木结构的新房,也成为老房了,瓦上厚厚的苔藓见证了它的沧桑。许多村民早已把老房翻建成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而我父母依然住着他们亲手建造的老屋,感到格外满意。每年春节前后我都要住在这个童年住过的老房里,围着火炉,喝着老酒,和父母一起回忆童年的历历往事,感慨一路走来的艰难日子!

  童年的吃。在那个生产力和生产率低下的大集体年代,长年吃不饱饭而饿肚子。一年四季仅有收麦、收秋、过年能吃上白面馒头,其他时间多为玉米面馍、红薯面条。红薯下来就成了主食,蒸红薯、烤红薯、红薯片、红薯面吃得人口吐酸水胃发烧。甚至在收成过的土地里挖红薯、花生、土豆然后烤着吃。营养不良导致我的双手十指上长年长着肉刺,鲜血直流。童年最盼望的是过端午节能吃上香甜的糖糕,过中秋节能吃上可口的月饼,过春节能吃上萝卜肉饺子。我是家里的老大,还要为父母担当生活和生产上的事情。很小就学会了做饭、炒菜、烙馍,缝补衣服,割麦种地,管理庄稼等。8岁时,就和小伙伴们提着箩头,爬到矿上高高的矸石山上拾煤捡铁,不仅供上家里烧煤,还能卖点钱,改善生活。危险的事也时有发生,至今两腿膝盖处还留着黑色的点点疤痕。偶尔和小伙伴在矿上的垃圾堆上捡到矿工丢失的饭票、菜票,便会在矿工食堂美餐一顿。正如《红灯记》里的唱词:“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她。里里外外一把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童年的穿。童年是票证年代,购买商品物资离不开票证,粮票、布票、肉票、油票、豆腐票等。票证是市民的最爱,农民几乎沾不上边。尤其是穿衣服,没有布票是买不到布的。农民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用种的棉花纺成线,用线织成布,粗布漂染后做成衣服。粗布衣、粗布裤穿了好多年,甚至“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只有到过年了,父母狠狠心,托人买几尺洋布,找裁缝做一件新衣服。后来时兴了的确良衣服,夏天能穿一件的确良衬衣,感到的确“凉”。在学校,老师常讲“争吃不香,争穿不光”,城里来借读的孩子,因穿的衣服花里胡哨受到老师的批评。那时是谁的衣服补丁多而光荣,成为艰苦朴素的模范。

  童年的玩。童年的我是淘气而勇敢的,上树捉知了、下河抓鱼虾、搬梯捣马蜂窝、过年抢炮放……因玩耍常闹出出奇的事,即使闯祸,大人也很少责怪我。难以忘却的是家乡的几条河流,夏季在河里游泳,掏螃蟹、摸鱼虾、抓黄鳝;冬季在河上滑冰打闹,玩伴常会摔得鼻青脸肿,甚至掉到冰窟窿里。农村孩子是没钱买玩具的,自制玩具,自找其乐。扇方酥:用废弃的书本纸,叠成方酥,玩伴们在地上互相扇,将对方的扇成反面便赢走,手借风力,有时会赢得厚厚一摞;弹溜溜蛋:小小的玻璃球是弹溜溜蛋的好玩物,溜溜蛋在大拇指的发力下弹出,射向对方的溜溜蛋,将对方的溜溜蛋射进地面的“眼”里,就赢走了;吹杏核:杏核也是玩耍的好玩意,玩伴各取同等数放到方砖上吹,谁吹下是单数就归谁,谁吹下双数再往里赔几个,单得对赔,乐此不疲;看电影:童年常在露天电影院挤成一段幸福的胶带。痴迷于《英雄儿女》《铁道游击队》《闪闪的红星》等影片中,银幕上的英雄人物感染着童稚的心灵,动人的插曲、优美的旋律陪伴了童年的心路历程,塑造了爱憎分明、刚直不阿、扬善惩恶的性格。

  童年的学。童年正值举村搬迁,学习更是校无定所,在流动教室里读完了小学。一年级时,书本匮缺,老师就让我们用瓦当本,用晒干的泥骨朵做笔,在瓦上写字做题。首先认和写的字是“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红色教育深深烙在童年的印迹里。夏天在大树底下读书、写字、听课;冬天也曾在四面透风的马棚、羊圈里借读,冻得手发抖、脚发僵、脸发青。艰苦的学习环境,使同学们望穿秋水地期待暑假、寒假、麦假、秋假,能痛痛快快玩耍,热火朝天劳动。参加学农活动,弯腰躬背割麦子,懂得了“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道理;头顶烈日拾麦子,知道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酷暑当头锄玉米,理解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情;秋深三尺浇玉米,感受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滋味。一年内,一半时间学习,一半时间劳动,书本知识学得甚少,却懂得更多社会真知。

  懵懂之中,童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飞逝而过。

  童年是快乐的。童年,天真无邪,快乐无比,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使我懂得怀旧。

  童年是苦难的。童年,国贫家穷,物资匮乏,精神富有,励志报国,使我知道感恩。

  童年是收获的。童年,摔打磨难,劳我筋骨,壮我意志,百炼成钢,使我更加成熟。

  而今,五十知天命的我,无比怀念童年的童真斑斓往事,无限眷念童年的天真无邪趣事,无尽思念童年的纯真友好伙伴。童年一去不复返了,童年再也找不见了。正如那首令人无尽回味的《找童年》歌曲:“童年啊童年,多么叫人留恋,童年啊童年,再也找不见……”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