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综合丨社情民意 上一版3  4下一版
西关社区:网格管理为居民提供零距离服务
加快推进农信社体制改革工作
全市公安系统举行太极拳比赛
“笑脸”背后的转型“试水”
“践行价值观 映像文明河南” 微电影微视频征集活动启事
焦西街道:志愿服务惠民生
图片新闻
寻觅亿万年前的精灵
不用说话,鹦鹉就知你姓啥 知情人士:这是骗局别上当
关于改进南通路路况的建议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0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觅亿万年前的精灵

作者:本报记者 王龙卿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到户外探秘化石,并进行收藏研究,做一名化石达人已成为一些人的爱好。10月22日,记者跟随我市的化石爱好者张杰等朋友到修武县西村乡寻访化石的踪迹。

  张杰是我市一家户外运动俱乐部的负责人,网名“猎鹰”。搞户外活动十几年,经常在大山中徒步穿越,2011年,张杰突然对化石产生了浓厚兴趣。刚开始,他啥也不懂,没有理论知识支撑,只是到野外凭运气找化石,总是一无所获。于是,他静下心来,用心学习化石方面的知识,购买了一些关于化石的书籍,并到中国化石网论坛浏览其他人的心得。在中国化石网论坛,他认识了我市的化石爱好者王德顺。

  王德顺的老家在太行山区修武县西村乡。十几年前,王德顺空闲时间就去老家附近山上的采石场寻找化石。通过互相交流,张杰了解到,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最常见的是躯体和贝壳等。在亿万年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古代生物死亡之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经历了复杂的化学物理反应等地质变化,海洋抬升成了山峦,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保留下来。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我市北部山区属于4.5亿年前的奥陶系地层,角石是奥陶纪古海洋中的霸主,能够看到的以角石类化石最多。

  秋末冬初,万木凋零,石层裸露,是探秘化石的好时机。2011年冬季,每逢周末,张杰便开始上山寻找化石,在我市户外论坛发帖,吸引了一些爱好者参与。在修武、博爱、沁阳的山区,他们寻找到许多化石。在张家界、漓江、九寨沟,张杰也找到过化石。

  在同行的爱好者中,靳超是一名高中生,做梦就想找化石,并起网名“奥陶没有虫”。他与张杰一起学习,逐步开始入门。高考时,他选报了郑州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西藏羊八井天文观测站工作。

  在西村乡平顶窑村附近,张杰发现了许多化石。10月22日,张杰带着大家在村里墙壁石头上、山上的悬崖边,看到许多化石,主要是角石和海螺化石。

  王德顺在西村乡老家的老宅中建了一个家庭博物馆,展示其十几年来在附近收集到的各类化石。在老宅外,记者看到在不到100平方米的屋内,摆放着100多件化石。王德顺指着一件长40多厘米的角石化石说,经专家考证,这是在华北地区发现的最大的角石化石。前不久,河南理工大学的老师前来考察时说,学校准备建一个地质展示馆,计划征用一部分他收集的化石。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