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董保国,今年47岁,解放区环卫处厕管所吸粪抱管工。
“老董干活可卖力了,遇到没有车辆作业条件的化粪池,他就趴在化粪池口用手往外掏。”10月23日上午,听说记者采访董保国,他的同事纷纷介绍道:“老董干工作任劳任怨,不怕脏臭。”
谁不想干干净净?董保国当然也喜欢干干净净,可由于工作性质,他每天穿着一身旧工作衣,满身臭味。“不管啥工作都得有人干,脏点累点臭点都没啥,只要大家的生活环境好了,就中!”他笑着说。
清理化粪池和疏通下水道不仅脏、累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弄不好就会造成人员中毒或沼气燃烧等事故。有的化粪池和下水道里还沉淀有碎玻璃渣、废旧金属等杂物,稍不注意就会划伤手脚造成感染。董保国每天跟着吸粪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厕所不通他蹲下掏,抽粪时他用力抱管,经常弄得粪水喷一身。冬天,手脚冻麻了,搓搓手继续干;夏天,热浪滚滚,他常常跳进化粪池里清理杂物。
有一次,胜利街一公厕污水横溢,董保国知道后马上和同事赶到现场检查。“因为居民往公厕里乱扔乱倒垃圾,致使化粪池漫溢,可现场没有作业条件,吸粪车用不上,需要人工从化粪池里往外捞杂物。”董保国说。由于这个公厕位于菜市场内,周围摊点密集、行人又多,董保国硬是顶着恶臭清理化粪池,一干就是四个多小时。
清理粪车罐底是一项既危险又费力的工作,由于罐口较小,衣服穿多了人进不去,董保国就穿件单衣钻进储粪罐,罐里的沼气令人窒息,每隔七八分钟就得伸出头来换一口气。每完成一辆车的罐底清渣工作需要两三个小时,每次当他完成作业从储粪罐里爬出来后,都感觉头晕眼花,人虚弱得不想说话。
这,就是董保国。
本报记者 高小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