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舞台。焦作市国栋农业技术服务合作社理事长刘国栋,把送农业科技下乡作为自己的人生舞台,十年如一日,用无私的奉献谱写了一曲填补农业科技“断层”、服务农民“零距离”的时代赞歌。
今年42岁的刘国栋,1999年从商丘农业学校毕业后,怀揣着在农业舞台上建功立业的梦想,回到了武陟老家,成为焦作市农业局植保站的一名不在编的农业技术人员。打铁还要自身硬。为练就一身为群众服务的本领,在长达3年的实习期间,他工作起来经常是“五+二”“白+黑”,或与农业技术专家一起,或一个人深入田间地头,搞农情调查与分析,教农民防治病虫草害,送技术下乡,开办平衡施肥等技术讲座……从山上到山下,从滩区到岭区,都留下了他为农民服务的足迹。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为“编外教授”。
进入新世纪,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特别是乡、村两级“网破、线断、人散”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业技术下乡在“最后一公里”出现了“中梗阻”,对我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造成了严重影响。
对此,刘国栋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群众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他开辟多条路径,把自己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业技术知识传授给农民群众,指导他们更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为做好这项工作,他义务在武陟农科种业公司、河南省军区副业基地、河南省武警农副业基地、武陟立新种子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担任技术顾问,为农民提供全程、精准、优良的技术服务。武陟立新种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立新说:“这个义务技术顾问真不是摆设,挑选良种、药剂拌种、配方施肥、技术管理,所有环节他全包全管。他每周都要进田看苗情,监测病虫草害,就连啥时候浇水、施肥他都亲自指导。”今年小麦起身时,刘国栋针对该合作社的苗情开出了“重管起身、辩证施治”的方子,社员按照“明白纸”巧抓麦田管理,迎来了大丰收,每亩地增收150元。
此外,他全身心投入到市农林科学院创办的“农业科技流动大学”的创建、教学工作中,深入农村,建立科技工作站100多个。他经常参加由市农林科学院组织的粮食、林果、园艺、植保等专家组成的讲师团,下乡进村,为农民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农业科技流动大学”送科技下乡,实现了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对接、与农民需求对接、与农业增收对接,较好地解决了农民脱产上学难、成本大、不现实的难题,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农业科技流动大学”与基地、企业、合作社“联姻”,让科学技术、档案成果变成了有效、实用的技术,真正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为群众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他经常借助政府平台、党建网络、远程教育,开展技术培训。他经常应市妇联、市人社局、市农业局、市广播电视台等单位之邀,参加“阳光雨露计划”“巾帼英雄创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事技术讲座”等活动,从不收分文报酬,5年累计培训农民10万人次。
5年前,刘国栋在创新“互联网+科技示范户”技术推广新模式的基础上,成立了焦作市国栋农业技术推广联盟,利用“农技QQ群”“农技微信群”与600多家科技示范户建立了农业技术服务关系。中站区种粮大户刘南阳承包了226亩土地种粮食,去年秋季由于草荒,200多亩大豆颗粒无收,赔了几十万元。今年,刘南阳加入推广联盟后,有了技术保障,今夏小麦亩产和今秋玉米亩产都迎来了大丰收。刘南阳说:“两年两重天,技术到家,丰收到手,多亏了刘教授!”
2012年,刘国栋在武陟县乔庙乡马宣寨村麦田查看苗情时,发现麦圆蜘蛛在潮湿环境下会严重危害小麦生长。于是,他根据全市不少地方大面积发生这种小麦病害的情况,开出了防治药方,并通过相关部门下发文件,大力宣传,农民及时防治,使麦圆蜘蛛对小麦的危害程度和范围得到有效控制,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近年来,一种灭绝性的病毒时常在保护地西红柿栽培时爆发,致使秧苗枯萎发黄,生长停止,给菜农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为此,刘国栋多次深入博爱、武陟、温县蔬菜种植基地,通过一年时间的下田观察、综合施治,科学地提出了推迟育苗、搭建遮虫网的解决办法,使这种病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说刘国栋是“小麦药剂拌种技术焦作第一人”实至名归。10年前,他从中国农科院引进这种少打药就可降低病虫草害发生风险的技术时,很多群众并不认可。为了推广这项技术,他自愿承担风险,头一年试种100亩,第二年又推广种植面积3000亩,第三年是2万亩。他获得了成功,也赢得了农民信任。如今,这种技术的推广面积已占到全市小麦播种面积的80%,为全市农民年减少成本投入2.6亿元。
实现农业“绿色增产”是我国为减少面源污染、建设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为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刘国栋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大力宣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今年,他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推广平衡施肥技术5000亩。据统计,他4年来累计推广平衡施肥技术4万亩,在使农民少施化肥、减少投入的同时,一亩地每年还能多收粮食40公斤。
为群众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怀川大地渴望涌现出更多的“刘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