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伟人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外出求学时创作的这首诗,读来气势磅礴、壮志满怀。学校,作为一个理想与信念的高地、学问与道德的高地,培育出的学生理应有立志学成、有所建树的抱负和豪情。基于这种认同,2015年9月,山阳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关于实施教育名区战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培育志如山、气如阳的山阳学生群体”,着意于对我们的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培育出志存高远、气贯长虹的学生群体,体现了高瞻远瞩的眼界和深谋远虑的胸怀。
诚然,以“志如山、气如阳”作为山阳学生群体的培育方向,有着格式的别致和意蕴的传神。
山南水北为阳,“山阳”这一地域名称很好地诠释了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然而,在讨论学生理想教育的终极目标时,我们把“山阳”二字进行格式上的拆解,让“山”“阳”回归它们的最初本义,即高山和太阳。同时,在“山”“阳”之前分别冠以“志”“气”两字,用“如”加以连接,形成“志如山、气如阳”两个意群,进而生成新的更为广阔的意蕴。将地域名称中的字化用于培育学生的目标表述,有着格式的别致,展现一种文字与文化的巧思。
下面我们就“志如山、气如阳”的含义作一种解读。
“志如山”,是一种内隐于心的价值追求。志,理解为志向。山,有两个喻义:一为高大巍峨,强调高大;二为坚定不移,突出坚定。“志如山”的第一层含义,强调学生的志向要像山一样高大巍峨。诸葛亮在《诫外甥书》中提到“志当存高远”,劝诫子辈们做人应怀抱高远的志向。因为阅历的关系,处在成长期的学生还不能看得更高想得更远,我们应该适时引导,有助于他们走出自我的狭窄视角,看到更广博的社会环境,进而树立大志向。正所谓“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无所得”,我们的学生只有把目标制定得足够宏大,在追寻目标的过程中才不会迷失方向。
“志如山”的第二层含义,突出学生在志向的追寻过程中要有像山一样坚定不移的信念。孔夫子有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一旦确定,就不能再轻易更改,尤其在遭遇种种挫折磨难时,更要有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坚持走下去的意志品质,让自己一步步离目标更近。其实,实现价值追求的成功之路并不拥挤,因为能够坚持走到最后的人并不多。我们的学生只有具有这分坚定不移的信念,才有更多实现志向的可能,才有更多成就自己的可能。
“气如阳”,是一种外显于形的气质风貌。气,一为气质;二为气势。阳,即为太阳。当“气”理解为气质时,“阳”则代表太阳的朝气与活力。理想的山阳学生群体,有着太阳一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乐观向上的气质面貌,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浓郁的生命气息和健康的精神活力。当“气”理解为气势时,“阳”便象征着太阳般的正能量。此时,理想的山阳学生群体,除了拥有生命力、感染力的精神气质外,整体风貌上还多出几分虎虎生威,呈现一种有能量、有力道的气势,而这种虎虎生威的气势,恰是正能量的集中汇聚。所谓气贯长虹,意指当正义的精神直上高空时,它可以穿过天上的彩虹。我们的学生具备了这种有能量、有力道的气势,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便是一种有正能量的喜人的气质风貌。
其实,无论是内隐于心的高大、坚定的志向,还是外显于形的气质、气势的交织,“志如山、气如阳”所诠释的,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时期待达成的终极目标。对这六个字进行内涵的挖掘和外延的拓展,我们领会到的是它传神的意蕴,感受到的是一种语义和语用的智慧。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育人工程。当前的现状是,很多重要且必要的教育要义被社会的浮华与功利无情遮蔽,比如理想、信念。我们提太多自己,想太少别人;说太多成绩,谈太少理想;要太多享受,担太少责任。作为理想与信念的高地,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应为这种日渐被浮华遮蔽、被功利销蚀的理想教育做一分坚守,引导我们的学生做敢于有梦想的人、做有健康向上价值追求和报效社会远大志向的人。
每位学生,都是一朵待放的花。这是生命的花朵,花期很长,不易凋落。我们以高瞻远瞩的眼界和深谋远虑的胸怀,着力于学生的终生发展,用理想教育教化头脑和心灵,鼓励他们像伟人一样树立高远的志向、秉持如虹的气势,让学生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坚定勇敢地追求人生理想,成就自己的终生发展。如果说每位学生都是一朵花,那么山阳学生群体集合而成的就是一个教育的大花圃,我们静待这样的生命之花绚丽绽放、花开满园。
李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