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胜
眼下,正值秋冬季节变换,气温不断下降,脑血管疾病也迎来了“多事之秋”。家住武陟县的张大爷,就是在前几日的天气降温中被“击倒”的。家人及时发现后,第一时间将张大爷送到第九十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二区救治。时间就是生命。该科接到救治任务后,随即开通绿色通道,组织医生对张大爷进行抢救。经血管造影检查,张大爷被诊断为脑梗死。在该科医生的紧急抢救下,张大爷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一项医学统计显示,60%~70%以上的脑卒中发生在秋末、冬季、冬春季变换时。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是脑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一种疾病。目前,此病已成为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杀手”。为此,世界卒中组织将每年的10月29日定为“世界卒中日”。伴随着降温天气的持续,又到了脑卒中高发期。作为一个以收治脑血管疾病为主的科室,第九十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二区严阵以待,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先进的诊疗技术,为脑卒中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专业诊治
全力打造脑卒中诊疗品牌
满满当当的床位,忙忙碌碌的身影……走进第九十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二区,眼前的画面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据该科主任、医学硕士张鹏介绍,目前,该科的八成病床是被脑卒中病人所占据。
采访中,不少脑卒中患者及其家人表示,他们之所以选择到该科进行救治,是该科在诊疗脑卒中方面具备一流的实力。
仅从住院条件来讲,该科就有明显的优势。恒温、恒湿、恒氧病房大楼,不仅为患者提供了舒适、健康的住院环境,而且对患者病情的康复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现如今,脑卒中患者数量明显增加,原因是天气变冷了,人们从温暖的屋里到寒冷的室外,温暖与寒冷急剧变换,人体一下子调整不过来,出现血管突然收缩,导致血压升高,继而出现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该科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朱小占说,“在我们科,脑卒中患者待在恒温、恒湿、恒氧的环境里,最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在医疗界,治疗脑卒中有“黄金4.5小时”的说法。也就是说,一旦怀疑是脑卒中,就应该尽快带患者到医院,特别是脑梗死,发病4.5小时内是静脉溶栓的黄金时间。这是因为脑梗死会造成局部供血障碍,在缺血地区,脑细胞在几分钟之内就会坏死,若不及时恢复血流,脑细胞将不可逆转地走向死亡。然而,脑卒中患者从发病到就诊,在4.5小时黄金时间内能进行溶栓治疗的并不多。在静脉溶栓等保守疗法无效的情况下,介入手术是脑卒中治疗的最后一道防线。
“介入治疗延长了脑卒中患者1.5小时的黄金时间。对于超过4.5小时的患者,进行检查、评估,把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筛选出来,将部分不能静脉溶栓的或静脉溶栓后短时间内观察效果不佳者,及时通过介入治疗,进行动脉溶栓治疗,进而挽救濒死的脑细胞,减轻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质量。”该科神经介入诊疗组组长刚书成说,“目前,我们医院对神经介入力量进行了优化整合,并将具备神经介入技术专长的医生全部充实到我们科室,使得我们科在神经介入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如今,我们科通过神经介入这一先进的微创疗法,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患者的生命健康,降低了致残、致死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脑卒中发病后出现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的患者,也是相当普遍,但常因患者言语不利、运动障碍等难以主动表述而不被早期识别,临床上存在严重的漏诊现象,多数患者未得到有效的治疗,影响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和生存质量。
今年54岁的王先生家住沁阳市,为人十分豪爽,平时有点血压高,只有在头发蒙时,他才吃点降压药进行控制。对于这个慢性病,他根本没有放在心上。然而在去年5月份,身体一向健康的他,突然出现狂躁、不认家人等症状,甚至他还动手将自己女儿打伤。随后,其被家人强制送到当地一家医院进行治疗。在医院里,他不接受治疗,既不吃药也不打针,甚至还攻击给他打针的护士。一个正常人看,毫无征兆突然像疯子一样,其家人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整个家庭笼罩在极度的悲伤之中。在当地医院治疗两天后,其症状没有任何改善。其家人判断王先生可能是患上了精神病,于是决定转院到第九十一中心医院,被收治到神经内科二区。朱小占是王先生的主治医生,他向其家人解释,王先生突然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大脑内的特殊部位出现了病变,很有可能是脑血管出现了问题。后经磁共振检查证实,王先生被诊断为脑梗塞。在该科用药治疗3天,王先生的症状明显得到好转,并且能与家人正常进行交流。对其发病时候的情况,他没有丝毫记忆。听家人说起当时的情况,他自己都感到后怕。住院3周,王先生康复出院。此时,朱小占告知王先生,这种病很容易复发,一定要坚持吃药预防,同时要严格控制血压,再不能像以前一样,不当一回事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鉴于该科具有规范化诊治脑血管病资质,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前不久正式将其吸纳为成员单位,并于10月22日通过官方网站对外进行公告,授牌仪式将于11月19日进行。
据张鹏介绍,中国卒中中心联盟(CSCA)是国家卫生计生委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指导的中国卒中医疗质量规范和改进项目,旨在推进我国卒中中心(卒中中心和综合卒中中心)的建设,建立基于区域急救系统的接转诊模式,制定卒中规范化诊疗的标准操作流程,构建中国卒中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模式。此外,中国卒中中心联盟还定期组织卒中规范化培训,在中国卒中学会官方网站上公示相关医疗服务质量的信息,每年将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上公布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的医疗质量评价情况,并通过社会媒体等渠道进行宣传,以提高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的社会影响力。
提前预防
让脑病患者不做“寒号鸟”
朱小占告诉记者,今年10月25日,中国卒中协会刚发布中国卒中流行报告。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的患者约130万人,卒中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调查显示,在我国每12秒钟就有一人发生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卒中,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270万人,且每年呈持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针对大量脑血管患者人群,该科不满足发病后的被动治疗,而是重视通过一系列诊断技术,提前发现病情,精准了解患者血管病理变化,防患于未然,在预防和治疗上打出提前量。前不久,沁阳市的吴先生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前来该科就医。经颈部血管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病因一目了然——患者颈动脉狭窄达到80%。如果不及时手术,患者的病情随时可能加重导致残疾甚至危及生命。随即,该科运用神经介入技术,将一根支架通过导管,沿着动脉漫长的“通道”,小心翼翼地送到颈动脉内。随着释放的支架像降落伞般缓缓撑开,狭窄的血管管腔慢慢地张开了,恢复了血流。很快,吴先生左侧肢体无力的症状完全消失了。
“导致脑卒中发作起病看似在脑内,其实祸根在颈部,绝大多数脑中风是脑血管缺血所引发。数据表明,60%的脑卒中的发作是由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导致。”刚书成说,“临床和基础研究证明,脑卒中多由患者颈动脉内膜增生、狭窄及斑块脱落,导致脑动脉血管栓塞所造成,只要清除疏通增厚的颈动脉血管,患者肢体麻木、无力、视力模糊、头痛等缺血症状就会消失或有明显改善。对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的中老年人,应定期到医院检查,跟踪病情。”
今年10月29日是第十个“世界卒中日”。围绕“关注中年人的中风风险”这一宣传主题,该科积极组织开展“世界卒中日”宣传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健康知识宣传,让老百姓进一步明白,卒中预防比治疗重要。研究证据表明,80%以上的卒中是可以通过危险因素的控制来实现早期预防的。
朱小占说,卒中的预防分为两级: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就是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减轻体重,严格戒烟,限制饮酒量,每星期保持足够的体育锻炼,平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二级预防就是在卒中发生后通过药物控制或其他治疗手段避免再次复发。除了仍需要继续控制危险因素外,还需服用的药物主要是抗血栓药物,常用的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专家强调,这些药物都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服用,并且要定期到医院复诊,避免未经医师指导而自行停药或减量。
霜降过后就是立冬,这将步入脑卒中的高发季节。那么,如何预防寒冬季节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呢?对此,朱小占给出三条建议:一是避免血压波动较大,积极控制血压;二是注意保暖,适当运动;三是适量饮水,减低血液黏稠度。
张鹏说,不少人都知道语文教科书中有“寒号鸟”的故事。寒号鸟最大的特点就是得过且过。当冬天快要到来的时候,它还是优哉游哉,直到冻死在寒风里,还在喊着:“哆罗罗,哆罗罗,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这虽是则寓言,却正是很多人天天都在做的事。尤其对于健康,多少遗恨终生都源于得过且过。“预防脑卒中,关键还是要人们真正重视健康,改变生活方式,防患于未然。”张鹏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