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又临近西方的万圣节了,不少幼儿园也开始为万圣节作准备,北京一名家长为了给3岁女儿完成万圣节作业——制作南瓜灯,一不小心竟刺破指动脉,被立即送医。当这名家长把事情发上微博,引起了不少家长共鸣,不少家长质疑:“这么高难度的幼儿园作业到底是留给孩子的还是留给父母的?”
(10月27日《法制晚报》)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家长吐槽各类奇葩作业似乎已成了一个潮流。学校以各种高难度的作业彰显“特色”,而家长只能在这种有苦无处说的“特色”中左右为难。比如一二年级要求做PPT、拍微视频、做电子模型还要能出声,再比如幼儿园要做十字绣、端午香包、各种剪报等,这也难怪家长要感慨:连小朋友的作业都进入了全面拼爹妈的时代。
各种标新立异的作业,为难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身后的家长。以前,教育警惕的是幼教小学化、小学奥赛化及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等;现在,在人文与创新的旗帜下,低龄学生的作业正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本来忙碌了一天的家长下班后还得继续为孩子的作业劳心费神。虽然家长牢骚满腹,但学校却有其道理:比如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再比如让孩子接触了课堂之外的社会,培养了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可问题是,很多复杂的作业都是家长动手,然后孩子签名“贴牌”而已,这样的作业,恐怕还不如让孩子自己捏个橡皮泥有趣。
奇葩作业成为潮流,实际上折射了两个问题:第一,教育教学权力失去边界,自然就有滥用之虞。什么样的作业是合理的,什么样的作业是不靠谱的,“最终解释权”其实还在教师手里,家长一般是不敢妄自议论的。尤其是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和老师相处,即使面对老师的奇葩作业,家长基本也是敢怒不敢言,大不了在微信朋友圈发发牢骚而已,该按要求做还得做。第二,面对家长连篇累牍的吐槽,校方及教育主管部门不声不响、不闻不问,这样各说各话,没有互动,教育如何进步呢?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量上固然要监控,内容上也不能放任不管。作业过多过滥固然是个问题,而超过孩子能力范围的作业,恐怕也要有相应的规范。最起码,要让家长不再为作业为难、甚至弄出生命危险,这恐怕也是作业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