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企业都有创新的意愿,每个企业也都或多或少地具备创新的能力,而这种意愿和能力能否及时并顺利地转化为生产力,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企业是否形成了创新文化。
长期关注多氟多的转型发展,笔者认为其创新驱动的内在动力,正是在长期的创新实践与管理中,形成了一种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的企业文化。那么,多氟多的创新文化何以长成,又为企业中的同仁带来哪些思考?
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又往往有着企业掌舵者的鲜明个性。当然,这是因为企业家有能力洞察机遇、把握创新。可以说,企业家是最能发现创新潜在价值、最能抓住创新潜在机遇的人,也是最有胆识参与创新的人。市场上成千上万的企业中,有一部分脱颖而出的企业能够持续成长,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企业家能够具备不断创新的品质。
在多氟多,流传着一个有关多氟多结缘新能源的故事,2006年多氟多董事长李世江随团访问日本,业内某知名专家提醒他:“老李,你应该认识到,氟这个元素做好了,不但能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而且产品不是论吨卖,而是论公斤卖、论克卖,比如六氟磷酸锂,它的发展前景相当广阔。”其时,六氟磷酸锂的核心技术为国外少数企业所垄断,产品价格是每吨100万元。正是这句话,让颇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李世江暗下决心,一定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国争光。
一个企业一种理念,企业的领导者朝着这个理念努力拼搏,时间长了就形成一种文化,而多氟多创新文化的形成也是如此。在进军新能源时,李世江曾言:“多氟多的愿景,就是要做一个有‘锂’想、有抱‘氟’、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化企业,让锂电走进千家万户。”实践证明,在这种共同愿景的引导下,多氟多开发了锂电池核心材料六氟磷酸锂,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为民族争了光,产品质量得到用户一致认可,还被科技部列为863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为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成为多氟多转型升级的标志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并为多氟多布局动力锂电新能源产业链、实现新能源整车梦想奠定了基础。
共同愿景,潜移默化。在多氟多,很多参与新能源创新的年轻人有一个共识:他们是与多氟多新能源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锂电研究员曾说:“多氟多的六氟磷酸锂研发,是从零开始的!那时候每天都会期待试验结果出来,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从不会有高兴和失落,想到的只是如何改进,如何做得更好。”说起为国争光,他坦言,只是在后来看到方方面面的报道,才感觉到自己参与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儿。一个人的梦想是梦想,千百万人的梦想就是现实。在多氟多,这种创新文化的基因仿佛沉浸在每个多氟多人的骨子里,流淌在每个多氟多人的血液里,不可分离。
一个健康的企业好像一个鲜活的生命体,而一个健康的人要精神饱满,运动自如,不仅要身体健全,筋骨强劲,还要靠体内的经络来输送精气神。这正如一个企业的健康运行,不仅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过硬的员工队伍,还要有一套运行不悖的创新文化,并最终形成一种高质高效、不断改善创新的企业性格与文化基因,进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同志同向的内生动力。在多氟多,其内部刊物《多氟多报》不仅成为创新企业文化的一个载体,还成就了一段有关创新的岁月情缘。8月24日,多氟多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老朋友——84岁高龄的原国家经贸委副主任杨昌基。他说,《多氟多报》他每期都看。多氟多的发展变化,多氟多人的全员创新精神都刊登在《多氟多报》里,通过看《多氟多报》,他了解了多氟多,从无机盐到精细氟化物、到新能源汽车,一次创业、二次创业、三次创业,多氟多一步步发展壮大,这是一个令人钦佩的企业。
创新不止,崇尚文化。多氟多的创新文化,靠的不是口号,不是运动,而是氛围,是一种并不时常提起却又无处不在的同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