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言
中原文化如何走出去?在第二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出席文化智库论坛的专家们见仁见智。
北京大学体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何文义说了这样两件事。
其一:一位留学德国的中国学生在当地办了一个太极拳培训班,不长的时间内已经发展2000多人跟他习练太极拳。这是什么?这就是文化软实力。在国外,一场顶级的中国舞蹈演出也许在叹为观止之后就没有下文了,而太极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融入生活并且越来越国际化,成为一张中国名片。
其二:北大女生宿舍31号楼拆迁,一位校友将宿舍楼拆下的砖全部买下,然后包装成纪念品,外壳刻上“北大31号楼纪念”字样和个人名字,售价588元一块,居然供不应求。为什么?因为这些砖已承载了很多人的青春记忆。
何文义说,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要走出去,不能就资源说资源,一定要创新思维、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
文化产业发展已进入黄金期,这样的信号令人鼓舞。中央财政大学文化创意研究中心主任魏鹏举解读政策,用充足的事实和数字阐释文化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常态下的文化产业有望超常态发展。他说,国家投资已由过去的直接“砸钱”改为发挥专项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文化产业要借势发展,历史资源加创意创新必不可少。
国家旅游局专家程金龙说,文化消费应该是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和精神体验。比如,今年十一黄金周,开封的大型实景演出《东京梦华》7天收入4000万元,观众观赏的不仅是演出,也是北宋文化。小小的开封灌汤包子也因其“先喝汤,再开窗”的仪式般餐饮文化,让“吃的是文化”留在人们心里。
中原文化走出去,各地都在思考。
虽然领跑全省文化产业,郑州、开封、许昌并没有自我满足,而是一直在考虑:作为历史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中原大地,河南省文化产业产值只有深圳的五分之一,差距在哪里?
坐拥十三朝古都历史资源的洛阳人在反思:洛阳拥有如此重量级的历史文化,文化产业却未跑进河南前三,根源何在?
焦作亦在探索路径。
当我们为2014年度全市3000万人次的游客量沾沾自喜时,开封的游客人数已达到4000万人次,而洛阳高达9000万人次。古都的人气更彰显了历史文化的魅力。山水美景少了厚重文化,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产业链条延伸难以破题。
一部小视频《太极禅》火了朋友圈,当李连杰现身说法“太极是人生态度”时,当马云宣布“太极是阿里巴巴面向世界的一张名片”时,我们太极发源地的太极产业却未走出发展怪圈,徘徊复徘徊。
潮州“无山不姓韩”,而韩愈出生地焦作的韩愈文化研究,却未像潮州那般“走心”,更未因之形成产业。了解了植根于潮州民众心中的“朝圣”情怀,“天下文人潮州寻韩学”也就不难理解了。韩愈、李商隐、朱载堉、司马懿……在一个历史名人形成一个产业的范本下,我们的历史名人却异常孤寂。
“四大怀药”可谓养生圣品,具有延年益寿和养生的独特功效。可在保健品排行榜上,只见人参、蜂胶、燕窝、虫草,却鲜见怀药。著名的南阳仲景牌地黄丸的核心原料怀药取自焦作,年产值4亿多元,而我市还处于卖原料、卖资源或产品“毛坯”阶段,真正的产业附加值没有开发出来。
日前,应邀来我市参加“中国养生地、世界太极城”考察的华谊启明东方总裁马克说,焦作有很多潜在资源待激活。他对修武推出的养生宴赞不绝口,评价说,焦作的养生资源在一桌宴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那碗山药面,让他记忆深刻。菜品、器具、环境,无不赏心悦目,以至于很多专家都将菜单带了回去,或收藏或研究。
一位专家说,深圳为什么能把文化产业做得风生水起?因为深圳是一个没有包袱的城市,实践、效率、改革、开放等深刻影响现代中国的观念正是由深圳发端,这是深圳最大的文化资源。打造“中国养生地”,培育“世界太极城”,我们也需要一场头脑风暴,需要站位高远的顶层设计和创新的思维和办法。比如,在战略布局上,怎样既突出核心建设,又实现差异化发展、一体化推进?在政策扶持上,如何以政策杠杆撬动更多资金、人才、技术和制度资源向目标汇集?
危中有机,危亦是机,要看如何认识、如何把握。我市的太极拳、“四大怀药”等发源地文化资源优势是“王道”,但不是“霸道”,我们发展不发展产业,都阻止不了别人发展产业。只有在产业政策、产业组织、产业布局等方面先人一步、高人一招,方可战胜对手、消除威胁,成为“王者”。
市文化产业办主任王建东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什么能让文化更生动、更深入大众生活?是互联网,是科技,是融汇了更多创新因子的文化产业。焦作的文化产业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一个战略、四项重点、十大建设”的思路,积极打造“中国养生地”、培育“世界太极城”,以太极文化产业发展为中心工作,抓好文化项目的落实,在全市转型攻坚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