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伟涛
为此论点题者是海尔掌舵人张瑞敏。
当前,“互联网+制造”已成为全世界所有传统制造业都在努力转型的一个议题——像德国提出的工业4.0,美国随后提出的先进制造业,中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所有这些都说明,如果制造业不能互联网化,制造业就没有出路。
在张瑞敏看来,具体到“互联网+制造”上,企业的转型必须是打造一个生态系统,对整个企业全系统、全流程都要进行颠覆。一句话,传统企业转型必须渗透到“毛细血管”里。
从国家层面看,“互联网+”已是促进产业升级、推进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关键举措。因此,各有关方面无不在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如何让中国产品更好地实现与互联网相结合。这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体制创新,在“互联网+”改变了企业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语境中,政府监管模式也必须与之相适应,既要做好服务,也要有效监管,从而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从企业层面看,各类传统企业作为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的主体,要成功实现转型,并获得持续发展,需要及时、准确把握融合创新态势和重点方向,制定既变革求新又量力而行的发展策略。传统企业转型必然是系统再造,而非修修补补。所以,传统企业必须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寻找到适合的切入点,树立开放、共享的新观念并付诸实践,积极学习借鉴典型企业好的经验和模式,开启平台化思维,加快组织结构、运营模式调整,力争在融合创新中实现新发展。
具体而言,传统企业应利用互联网平台集聚共享市场需求、设计、供应商、用户、加工制造等资源,实现资源实时互动和按需配置,重点在供应链协同、设计协同、用户协同等新型生产组织模式方面进行探索,实现资源共享协同的生产组织创新。同时,为满足个性需求的制造模式创新,企业还应支撑智能绿色的生产运营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对海量工业数据等资源的集聚作用,通过大数据模型提高设备、产品的运营效率、智能决策和绿色制造水平,并发挥移动互联网无缝衔接用户和市场的优势,进行产品和营销模式创新,强化用户体验,利用大数据了解用户需求,实现精准营销。
当然,传统企业转型上升到行业层面,还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或联盟等中介组织的作用,通过其集聚产业各方力量,搭建跨界融合创新平台,组织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和标准制定,促进交流、合作与共享,形成优势互补,切实解决行业融合发展及企业转型的现实问题。
此所谓“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一旦整个企业、整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增强聚集各类创新资源的能力和内生创新活力,推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让有界的传统企业变成无界的开放式、协同式创新平台,让广大热衷创新创造的技术人才大展身手,让更多有生命力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集群蓬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