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国考季”。2016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已经结束,据统计,199.8万人次在网上报名,最热岗位竞争比达2568:1,2000余岗位竞争比不足3∶1,200余岗位“零报考”。“零报考”的岗位多为艰苦基层岗位。
从“国考”报名冷热不均中,有人解读出:“大家考公务员不是奔着为人民服务去的,而是冲着公务员工作稳定、社会地位较高。”这样的观点,过于绝对化。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如果是你,恐怕也会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职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简单用所选岗位冷热,来衡量和判断一个人的志向。
任何一种职业选择,只要在法律和道德框架内,都应该得到尊重和祝福。就跟高考一样,人们总是选择那些更有竞争力的学校,这没什么可以指责的。考生有选择权,如果岗位冷热不均,是因为考生倾向性选择造成的,就只能接受;但如果是岗位本身造成的,则需要引起重视。
分析一下,岗位冷热不均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含金量”,也就是岗位本身的吸引力问题。受到冷落的岗位,在“风景”“前景”“钱景”上往往不尽如人意,没有什么竞争力。从“风景”上讲,地区差异是客观的,这无法避免;但“前景”和“钱景”上的差异,一个是发展前途问题,一个是收入待遇问题,却是可以弥补的。
岗位之间不可能实现绝对的平均主义,但如果不同岗位存在过大的差距,显然不能视为正常。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当然包括公务员在内。如果一个人长期在基层工作,在艰苦岗位奉献,不仅得不到制度救济,反而收入不高、前途逼仄,这显然是个问题。“风景”不好,可以用“前景”“钱景”补偿,这需要建立起科学的补偿机制。
另外还有报考门槛问题。有网友提出,很多受到冷落的岗位,自己其实挺有兴趣,但由于门槛过高,没有报考资格,只能“望岗兴叹”。任何一种选拔性考试,都希望好中选优,但门槛设置是一门科学。如果门槛太高,则可能把人才阻挡在外,而且可能助长重经验轻潜力、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
有专家表示,目前大多数公务员岗位,其实具有大专文凭就可以胜任了。高学历与高能力结合才有意义,如果只看文凭,那么直接面向博士、硕士,直接对接985、211高校即可,就没必要再组织考试了。其实,把门槛定低一点,并不妨碍招录高学历人才,同时能给学历不高但素质较高的人一些机会,何乐而不为?
“国考”冷热不均,有正常也有不正常。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不正常”把把脉、治治病。由于公务员考试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这样做也是给社会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