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但他在乡亲心中是“最美老人”;没有令人赞叹的丰功伟绩,但他是令人尊敬的山林守护者。
记者见到王长炳时,他佩戴红色袖标正在修武县西村乡宋营村的山林里巡逻。“现在的防火形势比较严峻,大意不得!”王长炳说。
在山林里巡逻,王长炳已经义务干了7年。7年前,王长炳找到村委会表达了想成立护林防火队的想法:“年轻人都在外创业,我们这些老同志也要在家发挥余热,力所能及地为村里分点忧。”
宋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卞喜顺喜出望外地说:“咱村一万多亩山地,依靠现有的人员力量根本照看不过来,还是老同志的觉悟高啊!”
护林防火队成立后,王长炳养成的第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必看天气预报。“天气与山林火灾的发生概率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天气干燥时更要特别关注,看了天气预报心里多少有点数。”王长炳笑着说。
王长炳养成的第二个习惯,就是“嘴勤”“腿勤”。近年来,我市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北部山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不少游客在节假日前往观光旅游、采摘果实。然而,部分游客防火意识比较淡薄,随手扔烟头、随处点火烧烤的现象时有发生。每遇到这样的情况,王长炳都要“嘴勤”,耐心地为他们讲解护林防火的知识。此外,要想及时发现火灾隐患,他还要“腿勤”才行。为此,王长炳每天都要在自己的责任区走上两趟,一天下来需要走10公里山路。
王长炳负责的防火责任区面积比较大,有时仅凭“腿勤”还真不行。他说:“有几次远远看到火情,但距离较远我不能及时赶到,心里别提多急了!”为此,王长炳索性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代步。
三轮车刚买没多久,还真派上了大用场。“有一天,我正在山上巡逻,远远看到一座山后有青烟升起,就赶紧骑上三轮车赶到那里。原来,一群游客正在山路边点火取暖。”说起那件事,王长炳至今仍心有余悸,“我用了十几分钟才将那群游客点的火扑灭,如果没有及时赶到现场,后果不堪设想!”
“心到位,工作才能到位。”王长炳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而这也是他在工作中养成的第三个习惯。每年三秋、三夏期间,防火形势异常严峻,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发生火情。作为护林防火的第一道防线,王长炳白天总是爬到较高的山顶,密切关注责任区的情况,即使值班到深夜,回家后也不敢关手机。“就是睡觉也要睁一只眼!”王长炳笑着说。
说起王长炳的生活,他有些愧疚:“自从当了护林防火员后,逢年过节我很少和家人在一起。”每逢节假日,许多在外工作的人都会回家乡为先人祭祀,极易引发山林大火。每到这些节日,王长炳总是天不亮便带着干粮开始巡山,直到半夜确认责任区无祭祀人员后才放心下山。孩子责怪王长炳不注意身体,多次劝他在家里享清福,王长炳却说:“护林防火是我的责任,既然我主动承担起了这项工作,就一定要干好!”
记者手记
王长炳没有豪言壮语,却有炽热的情怀,默默守护着家乡那片山林。
王长炳凭借朴素的信念,为家乡建设奉献着个人的余热。
在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打好经济转型示范市这场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希望各行各业能涌现出更多的“王长炳”。
全市上下要像王长炳一样,有奋力干好本职工作的担当精神,有干事创业的激情,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有更多的“王长炳”,相信,焦作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