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叫屈、医生喊冤,医患纠纷频现报端。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已是一个客观事实,全国恶性医疗纠纷事件频频发生,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已成为全社会亟须攻克的重要难题。10月22日,在市政协组织召开的月协商座谈会上,与会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就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在规范医院监管、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开展便民惠民措施的基础上,针对医疗纠纷调处的难点,积极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和医疗纠纷第三方调处工作机制。
然而,在我市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同时,医疗领域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分析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与会政协委员认为,主要表现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政府投入不足、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医疗服务缺乏人文关怀、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等方面。
农工党焦作市委提交的调研报告,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建议:加大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制度;要加强医患沟通,促进双方交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善于分析自身的问题,从服务环境、服务理念、服务态度、服务效果等方面查找原因,制定措施。具体而言,一是以人性化服务为中心,寻找服务创新点;二是坚持社会效益准则,打造诚信医院;三是提供精湛、优质的医疗服务,让患者放心;四是严格医院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五是建立医疗告之制度,增进医患之间相互了解和信任。同时,还要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医师多点执业、免费培训等形式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医疗服务水平,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近年来,我国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主要表现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农合、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但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长期不足,这就为公立医疗机构的商业性逐利行为提供了借口,“以药补医”的弊端逐渐显现,开大处方、重复检查,是导致患者看病贵、破坏医患关系的关键。
针对这一问题,市政协常委、焦煤集团综合办副处长董世坤建议,要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创新补偿机制,实行“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相结合的补偿方式,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取消“以药补医”,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形成富有激励作用的弹性分配机制;强化医保的支付与监控作用,通过医保支付杠杆,倒逼公立医院提供的公共产品更注重技术含量与服务质量;将财政补偿、服务价格、薪酬制度、医保支付方式等改革相互衔接,构建合理的补偿机制,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提高群众满意度。
针对患者无序就医,大医院长期超负荷,基层医院人员、设备闲置,人心不稳的问题,市政协委员、市第五人民医院院长吕振普建议,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合理定位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职能,利用医保等政策杠杆,引导患者小病在基层医院就医,完善双向转诊流程,实现不同级别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有序转诊,重点畅通患者向下转诊的渠道,鼓励上级医院出具治疗方案在下级医院实施治疗;鼓励大医院的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让优质医疗资源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流动,全面提高基层医疗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医疗技能。
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受利益驱动,个别医务人员的价值观发生了“脱轨”,出现了医德缺失的现象。对此,市政协委员、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李素萍建议,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护人员的人文素质,抓医德医风就要因地制宜、联系实际,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活动;要与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结合起来,做好质量、服务、安全、费用等关键环节的工作;要与医院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优化医院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使医务人员在先进文化的熏陶下提高综合素质,让病人在更好的医疗环境中就诊。
谈医患关系绕不开医疗纠纷。近年来,医疗纠纷大量涌现,医患矛盾逐年突出。医疗纠纷的增多、“医闹”的出现,严重干扰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秩序,也影响了其他患者的就医环境,给医生带来了强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医疗工作中产生“防御性”治疗的倾向,而最终的受害者还是患者。
对此,市政协常委、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杨永国建议,依法打击“医闹”行为,就要建立专门的医疗纠纷处理解决机制,及时制止暴力“医闹”、维持医务人员正常的工作秩序,保障医患双方按程序处理、协调、申诉;要加强医院管理,增强法制意识,规范医疗行为,加强医患沟通,促进双方交流,强化社会舆论引导,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保障医疗秩序,全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