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要求广大家长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如今,看似松散宽泛的家庭教育,有了政府指导意见和“国标”。
(据新华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精神导师”。这是他们的“天然属性”,无论主观上如何理解,客观上都在“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有意识也好,无意识也罢,父母都会在孩子的精神世界留下自己家族的烙印。可以说,家庭教育是每个父母无法回避的课题。
然而,现实生活中广大父母常常遇到各种教育效果悖论:很多高智商、高学历、高收入、高投入等“N高父母”并没能培养出理想中的成功人士;而许多贫困家庭的父母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维系生计上,缺少教育孩子的时间,甚至遗忘了家庭教育的使命,却在无意识中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
其中的原因看似复杂,但或许并不难理解。作家郑渊洁将人生形容为一场马拉松,“输在起跑线上”是为了让孩子为以后的漫长赛程打基础、攒后劲儿。诚如斯言,衡量家庭教育是否成功,不是仅看分数,更要看受教育者对知识的兴趣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看看我们身边的人,细心人会发现,无论是求学、工作,还是创业,某个领域的佼佼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兴趣、热情、信念支撑他们攀登人生的高峰。
教育孩子是塑造灵魂的复杂工程。每个孩子的秉性天赋、家庭背景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大相径庭,家庭教育更不可能按照统一公式,生搬硬套。当“狼爸”“虎妈”还在为给孩子报什么兴趣班而发愁时,或许已经忘记了教育孩子的初心。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如果说家庭教育有捷径可走的话,那就是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潜移默化引导,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其实,成功的人生有很多维度,无论家长想让孩子朝哪个方向发展,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都是必要的基础,正所谓先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做事。
教育部为家庭教育制定了“国标”,不是要插手公民的“家庭内政”,而是为家教乱象“纠纠偏”“整整风”,为广大父母立个灯塔、设计一条航线,避免他们盲目从众,盲目施教。社会组织由个体细胞组成,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社区,家庭教育影响每个公民的思维、道德、行为,是时代思潮和社会环境的精神基础,从这个层面上讲,家庭教育不仅是家事,也是国事,“国”与“家”当合力教育好孩子。
期待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请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发给我们,本报将择优刊发读者来论,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来稿信箱:jzrbs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