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焦作网谈丨安全经纬 上一版3  4下一版
扫二维码免费送礼品 小心“馅饼”变陷阱
要不要二孩? 听咱焦作人咋说
市安监局组织收听收看全国安全生产 新闻宣传和信息公开工作视频会
全面部署今年后两个月安全生产工作
强化企业监管 确保安全生产
博爱县“三个到位” 确保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市中心血站 创新服务暖人心
中医药咋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
多氟多借资本市场促转型升级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11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扫二维码免费送礼品 小心“馅饼”变陷阱

作者:本报记者 宁江东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街上的“扫码送礼”摊点。 刘 佳 摄
 
   

  “扫个二维码吧,可以免费领一件礼品哦!”最近一段时间,在我市一些繁华路段出现的“扫二维码送礼品”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围观并参与扫码。

  与此同时,微信朋友圈传着一个提醒帖子:“现在有几伙骗子,让60岁以下、18岁以上的市民拿着身份证、手机号,录个点头的视频,就可以领一壶油或者一个充电宝,实际上他们是用你的身份证号码贷款呢……切勿受骗!”

  “微信扫二维码送礼品”究竟是天上掉“馅饼”,还是背后有陷阱?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

  记者在河南理工大学西门对面的万鑫商城门前、和平街的景文百货门口以及卫校西街某处,都见到了一个“扫二维码送礼品”的摊点,摆放有牛奶、食用油等礼品,宣传单上写有“扫二维码免费送礼品”字样。摊位前聚集了不少市民,负责推广的工作人员忙着邀请市民扫二维码安装应用软件。

  网友【圆圆的西瓜】说,用手机扫码就能免费领一箱牛奶让她心动了。她用手机扫码后安装了应用软件,并按提示输入名字、手机号、身份证号注册,随后工作人员告诉她再提供一张银行卡账号和密码就可以免费领取礼品了。这让她心里泛起了嘀咕:“银行卡密码给他们,万一泄露了咋办?”因担心泄露个人隐私,她并没有完成注册。后来,她看到了微信圈里疯传的“微信扫二维码骗局”的帖子,赶紧转给了好友。好友曾在街头按提示注册并领取了礼品,看到帖子后赶紧到银行注销了领取礼品时提供了账号与密码的银行卡。

  “当时看到扫二维码送礼品摊位旁摆放了1000多箱牛奶,好多人都在注册并领取礼品。”网友【圆圆的西瓜】说,如此公开注册个人真实信息并提供银行卡号及密码,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存在不安全因素。

  在“扫码送礼”现场,记者提出此举是否会泄露个人隐私的质疑时,现场推广人员解释:“我们会妥善保管客户资料和交易信息,不非法买卖、泄露客户个人信息。”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显示:近一年来,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现象导致总体损失约805亿元,人均124元。

  对此,市公安部门民警表示,二维码具有提供网址链接入口的功能,也是一种存储技术、快速采集技术。此外,二维码还能提供一种“微身份”。二维码的多种功能如果被不法分子利用,则可能成为其盗取公民信息或盗刷公民银行卡等违法行为的工具。目前,因为手机卡实行实名制,二维码注册也是实名制,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之后,再用身份证注册并留取了个人头像,注册者的个人信息就完全泄露给了商家,如果遭遇不良商家,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随着二维码的普及,借助二维码传播恶意网址、发布手机病毒等不法活动也在逐渐增多,扫二维码也渐渐成为暗藏陷阱的危险地带。”民警提醒,二维码是否藏有病毒,从外观上无法识别,为避免落入陷阱,市民请勿轻易用手机去扫不明二维码,切莫贪小便宜吃大亏,要谨慎下载与安装。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