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11月11日了,电商们纷纷采取打折降价方式进行促销。但一些细心的网友发现,提前收在购物车或收藏夹的商品,却悄悄涨了价。对此,淘宝客服人员称,遇到此类情况可以向客服反映,一经核实会对商家作出相应处理。12315投诉热线的工作人员表示,遇此情况,消费者可以对店家投诉。
(据11月6日《北京晨报》)
一年一度的网络购物节即将来临,电商和消费者都充满了期待,各方都在紧锣密鼓“备战”,新的销售纪录或许也将诞生。可是,不和谐的现象又出现了,网友发现部分电商在玩“先涨后降”的把戏,表面上商品折扣很大,但是商家却提前涨价了,消费者实际上并未享受到那么多优惠,甚至还有可能支付更高的价格。可见,这种“先涨后降”的做法,已然涉嫌价格欺诈,在法律禁止范围之内,理应予以纠正,并对违规者加以处罚。
为规范网络零售价格行为,最近,国家发改委价监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网络零售价格行为的提醒书》(以下简称《提醒书》),并且在11月3日组织召开了规范网络零售价格行为的提醒会,包括阿里巴巴、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电商都参加了会议。在该《提醒书》里,明确“禁止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进行交易”,并列举了九种价格违法行为情况,要求各大电商平台重点防范。
事实上,每年“双十一”,商家都会搞“先涨后降”的把戏,这既可以满足电商平台的促销要求,也可以冲击销售新高。由于部分电商平台要求参与商品都统一打五折,那些商品利润低于50%的,也被要求半价销售,而商家又不可能做赔本生意,就先把价格调高了再打折,不仅可以达到半价标准,还能多赚钱。
可见,“先涨后降”是电商行业的潜规则,平台管理者与商家都心知肚明,也清楚这种操作是违规行为,但为了吸引人气、刺激消费者、完成促销任务,仍然不惜违规操作,虚构销售价格蒙骗消费者。“先涨后降”虽长期饱受消费者诟病,可商家却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捏造虚假价格信息诱骗消费者。
“先涨后降”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损害到电商业的信誉度,虽然电商平台和商家短期获利,但未来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弥补这一损失,可谓是得不偿失。要避免电商虚假促销,监管部门必须要加大监管打击力度,比如,利用大数据实时监控电商平台的价格变动,对违规者予以严惩。同时,电商平台也要担负起管理责任,不能放任商家虚构价格,更不可与其合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