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使命与创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那些日子,我们一起走过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5年11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些日子,我们一起走过
——献给第十六个中国记者节
作者:本报记者 吕正军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本报记者杨仕智(左一)在市森林公园义务植树基地采访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      赵金录 摄
  本报记者陈作华深入百米井下采访。    
  九 宣 摄
  本报记者参与南水北调中线行大型采访活动。 
  (本报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采访郑焦铁路“大白”乘客。 陈作华 摄
  本报记者梁智玲(右三)正在采访市民。      赵林峰 摄
  本报记者赵晓晓在武陟县采访抗战老兵陈相德老人。     刘金元 摄
  本报记者原文钊(左二)、王鹏(左一)在采访云台山景区栈道上的游客。 
  (本报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王梦梦在拍摄高温下的行人。当日最高温度37℃,摄影记者在室外采访拍摄的艰辛可想而知。
  刘金元 摄
  ➡2015年2月3日,市会议中心圆形报告厅内,本报网络中心记者毋千举正在焦作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现场采访拍摄。   赵林峰 摄
  ⬅2015年8月21日,市太极体育中心太极馆内,本报记者王正义在拍摄“一赛一节”太极拳比赛。赵林峰 摄
  ⬅本报记者刘金元在佰利联股份有限公司采访拍摄。当天气温38℃,运转中的回转窑下不低于42℃,记者在热浪滚滚中完成了拍摄。
  许来伟 摄
 
   

  11月8日,我们的节日。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让我们深情回望,回望过往的日子,那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的日子,那是郑焦铁路通车的日子,那是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贵客满门的日子,那是随着市民观察团指点江山的日子。因为有你,因为有我,因为有他,那些日子,我们充实,我们辛劳,我们收获,我们快乐,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记者!

  记者的价值,永远在现场!为此,我们始终在奔跑,始终在奔向现场的路上!车间里,田野上,军营中,社区内,校园中……我们,无处不在。在我们的笔下,有财产万千,有人命关天,有是非曲直,有誉毁忠奸。是啊!我们是文化人,那些植根于内心的修养,那些无须提醒的自觉,那些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那些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就体现在一个个版面上,一篇篇稿件里,一幅幅图画中……

  在第十六个中国记者节即将来临之际,本报谨向勤奋工作的记者们致以节日的问候!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