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座院、一口窑。
凭着对瓷器的喜爱与专注,他十年磨一剑,从一个瓷器制作的门外汉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制瓷能人。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他历经无数次失败与挫折,但始终不放弃,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他就是马村区安阳城街道毛寨村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孙小毛。
11月4日一大早,记者来到了孙小毛的家,这里也是他的制瓷作坊。
一进院,只见孙小毛正忙着配料。令记者疑惑的是,他选用的原料与传统的制瓷原料不太一样。他指着地上的两堆石料对记者说:“这些都是太行山上废旧的矿石料,我采用传统的制瓷工艺,加上自己的创新,终于烧制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的孙小毛,一个偶然的机会到许昌市禹州市一位朋友家玩,被当地制作精美的瓷器深深吸引。从那一刻起,他下定决心要学习制瓷工艺,将来自己也开一家瓷器厂。禹州人的制瓷工艺不外传,孙小毛就到当地一家瓷器厂打杂,因为有美术专业基础,后来他尝试着给别人免费制作泥塑。整整6年时间,除了春节和农忙时节,他都在禹州潜心学习,最终打动了制瓷师傅的心,将瓷器制作工艺传授给了他。
2012年回到家乡后,他找父亲和亲戚朋友借钱,购进材料和设备,结合焦作传统的瓷器制作工艺,开始了自己的创新之路。最初,从选材、配料、拉坯到上釉、烧制,都由他一个人独立完成。然而万事开头难,第一窑瓷器烧制出来几乎全是废品,第二窑、第三窑也是如此。家人劝他放弃,然而倔强的孙小毛硬是坚持下来。
有时候,为了设计一件满意的作品,他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在工作室一连几天不出门。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年多潜心研究,他终于烧制出了合格的作品。
孙小毛自豪地把记者带进他的成品间,只见200多件陶瓷作品呈现在眼前,有貔貅、观音,也有锦鲤、孔雀,均做工精湛、色彩绚烂。最让记者惊奇的是他制作的太极二十四式、竹林七贤等代表焦作历史和文化的瓷器人物群像,表情各异、栩栩如生。
“除了在原材料和工艺上进行创新和改进,我还致力于把焦作的历史和文化融入作品当中,让更多的人通过我的瓷器了解焦作、了解焦作的制瓷工艺,这才是我最大的梦想。”孙小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