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原文钊
近年来,作为“四大怀药”的主产区,温县通过积极推广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建立质量追溯体系等措施提升“四大怀药”品质,推广“四大怀药”品牌,拓展销售渠道,提升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促进了“四大怀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温县铁棍山药种植面积达2.3万亩,因土质不同分垆土铁棍山药和沙土铁棍山药;怀地黄种植面积达1.5万亩,主要分为怀地黄1号、怀地黄2号、怀地黄3号等适应性强、高产、优质的品种;怀牛膝种植面积约6000亩,主要用于中药材的生产、收购、加工及销售等产业化链条运作;怀菊花种植面积1100亩,茶菊(珍珠菊)作为温县怀菊花的一个独特品种,已广泛运用于保健产品、茶饮品等产业。同时,该县建立有铁棍山药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怀牛膝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个,怀药专业合作社达127家,拥有省名牌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1个、市知名商标8个,通过绿色认证产品12个,通过有机认证产品1个,并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出口“四大怀药”质量安全示范区。
铁棍山药在温县具有3000多年的种植历史,2000年以后品牌知名度得到了迅速提升。但是,铁棍山药品牌一直处于自由成长、无序发展的状态,没有品牌保护措施和手段,导致市场上产品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大量外形类似温县铁棍山药的外地山药充斥市场,消费者无法辨别真伪,农民种植效益不稳定。
从2011年起,面对市场大量需求,温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铁棍山药的产品质量,积极进行新品种试验,加强田间指导和技术培训,加强监测力度和标准化建设,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确保铁棍山药无公害生产。为解决土地置换难题,该县建立土地流转中心11个,不断提高铁棍山药生产的集中化、组织化程度。
为了加强温县铁棍山药的品牌保护工作,2011年,温县“四大怀药”协会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了“温县铁棍山药”原产地证明商标,2012年5月商标注册成功,并对全县符合使用条件的企业、合作社、农户授权使用。该证明商标的成功注册,有效保护了产品的品质、独特性和地域性,从根本上保护了铁棍山药特色品牌,也让消费者在购买时有辨别真伪的手段。2012年,该县聘请专业公司设计了二维码防伪标识、外包装箱样式、Logo等,制定了《温县铁棍山药证明商标使用管理细则》和《温县铁棍山药包装箱使用管理办法》,对铁棍山药种植情况进行GPS定位,实行一箱一标,严格防伪标识和证明商标的管理,极大地增强了铁棍山药的防伪能力。
同时,温县以铁棍山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基础,以制定国家标准为依托,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推动铁棍山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逐年提升。温县的铁棍山药属怀山药中的极品,因身上有像铁锈一样的斑痕而得名。为打击其他产地的山药冒充铁棍山药,温县于2013年对种植面积和地块位置进行普查,进而建立了铁棍山药种植信息数据库,统一外包装箱、设计防伪标签,做到了一箱一标。
温县红峰怀药专业合作社是全国首家投资1000万元建设智慧山药物联网监控系统的铁棍山药种植专业合作社。记者在智慧山药物联网监控室看到,工作人员打开监控系统,社员采挖山药的画面立刻呈现在记者面前。物联网监控系统实现了山药种植管理科学化、数字化、溯源化,大大提高了温县铁棍山药的品质。该合作社把通过物联网技术种出来的山药叫“智慧山药”,价格比其他合作社的山药贵一倍。而最好的有机山药是普通山药售价的10倍左右。“智慧山药物联网监控系统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有效破解了种植科学管理、食品安全保障、名牌商品保护、药农收入增收等难题,是个好方法。”国家、省、市农业专家在该合作社考察时纷纷表示。
为了持续提升温县铁棍山药的品质,今年年初以来,该县继续加强温县铁棍山药二维码发放的管理,丰富二维码信息。在严格按照二维码发放流程切实保证一箱一标的基础上,试行为超市简易包装发放二维码标签,同时在二维码对应的后台,依据客户需要,增加用户头像、合作社门头照片等信息。同时,该县根据最新的绿色种植标准,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温县铁棍山药地方标准,完善温县铁棍山药生产技术规程、特征及品质、肥料使用准则、农药使用准则、质量检测标准、土壤环境条件、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等指导性地方意见。据悉,该县制定的规范铁棍山药标准化种植标准已于今年5月份起开始执行。
在“四大怀药”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温县还着重在铁棍山药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做大文章,温县铁棍山药产品正从“知名品牌”向“质量制胜”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