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焦作经济运行中遭遇下行压力,不仅是受大形势的影响,更是源于我市固有产业结构的不优。
具体来说,焦作工业多是由煤衍生而来,其表现为三高三低,即重工业占比高达64.8%,轻工业占比低至35.2%;传统产业比重过高,新兴产业占比过低;基础原材料工业和高耗能工业比重高,精深加工和成套装备制造业比重低。三多三少,即初粗产品多,高附加值终端产品少;传统产品多,新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牌产品少。
从发展规律看,经济转型的突围,不破不立,不转不行。但绝非是推倒重来,而应该是在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的前提下实现稳增长,在着力扩大需求的同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有效改善供给,释放新的发展动能。而困局的突围,往往破于一点。那么,焦作经济转型的突破点又在哪里?在笔者看来,这个点首在转、次在化、三在调。
所谓转,就是转型升级。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模式,正在引发新一轮制造业变革。从生产手段上看,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技术将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从生产模式上看,柔性化、网络化、个性化生产将成为制造模式的新趋势;从生产组织上看,全球化、服务化、平台化将成为产业组织的新方式。以制造业为例,我市尽管有着产业体系、市场、人才等基础优势,但同时我市的制造业多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大多处于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为此,我市已瞄准《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十大重点领域,对接我省先进制造业建设的行动计划,抓好十大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223个超千万元技改项目建设和100个超亿元重大转型升级项目建设。
所谓化,就是消化产能。当前焦作经济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攻坚的关键时期,统筹稳增长、调结构的难度大,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各种积极因素要转换成稳增长的支撑力量,还需一段时间的积累。所以,在当前情况下,我市制造业要实现由弱到强的历史跨越,迈向中高端水平,既要在改造传统制造方面“补课”,又要在绿色制造、智能升级方面“加课”,加快3D打印、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技术和装备的运用。但这绝不意味着我市的经济转型可以是全体转向智能制造的“一刀切”,而是围绕现有产业基础,综合运用延伸链条、淘汰落后产能等手段改造提升传统行业,消化现有产能,确保经济平稳增长。有企业家曾估计我市机加能力利用率不会超过40%,从另一个角度看,现有不能充分发挥的产能,恰好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资源。毕竟,稳增长、保态势的发展要求只争朝夕,时不我待,故此我们应重新审视焦作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辩证关系,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和服务内容,切实推进制造业由加工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所谓调,就是调整结构。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世界各国纷纷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语境中,发达国家实施的再工业化战略,以及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加速工业化进程,必然让我们面临着先进技术和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所以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已迫在眉睫。从全国的产业结构看,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1%,快于第二产业的7.3%,也快于第一产业的4.1%,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到48.2%,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近年来,焦作工业也在主动选择产业转型,在调结构、转方式的过程中,经济发展的质量已悄然提升。同样以第三产业占比为例,2012年全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24.6%,2013年、2014年该数据分别为24.8%、25.1%,今年上半年则上升到30.9%。
我们相信,只要找准了释放新的发展动能的突破点,打破旧理念,树立新思维,不断加深对新技术、新变革、新趋势、新规律的遵循和把握,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的转型提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