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焦作城建丨军医风采 上一版3
市住建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加大非煤矿山管理力度
开展建筑安全专项整治
抓好城区亮化工程
图片新闻
到焦南监狱接受廉政警示教育
为了咱农民兄弟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5年11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了咱农民兄弟
——第九十一中心医院骨一科救治玉米收割机致伤农民患者纪实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一部分仍在该科继续接受治疗的患者合影。 本报记者 朱传胜 摄
 
   

  俗话说,工人一双手,平地起高楼;农民一双手,瘦地出香油。对于凭借辛勤的双手养活着一大家人的农民来说,失去一只手,意味着他的劳动能力丧失,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

  今年秋收,第九十一中心医院骨一科入住一批特殊的患者,他们都是农机手,在秋收收割玉米时,被玉米收割机所伤,导致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右手受伤。于是,一场为了咱农民兄弟的保“手”战役在该科打响。

  玉米收割机

  频频“害”农民

  眼下已是冬季。躺在第九十一中心医院骨一科病床上的小邬,心情如这个季节一般寒冷。他右手的五根手指全部截去了。手指的残缺,让这个33岁的年轻人陷入痛苦的深渊。目前,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医生能够保住他的右手手掌,以便有条件实施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手术。

  小邬来自修武县,在今年10月1日下午,他开着自己所买的玉米收割机在周庄乡东长位村的农田收割玉米时,因发现玉米收割机的排放口被堵住了,下车去清理,不料发生意外,右手被外露的链条卷进后挤压受伤。随后,他第一时间来到第九十一中心医院骨一科就医。但是,由于玉米收割机有各种杂物、泥土,造成的感染导致其后期治疗非常麻烦。尽管多次进行手术,但是因伤口感染难以控制,导致右手五个手指无一保留,不得不进行截指手术。

  与小邬有着同样遭遇的还有武陟县北郭乡索余会村的老索,今年47岁的他已有四五年的玉米收割操作经验了。去年,他花了7万元钱从郑州买了一台大型玉米收割机,与儿子一起在秋收农忙季节帮人家收割玉米。今年9月27日,他操作玉米收割机收割地里的玉米,收割机突然被玉米秸秆卡住。“当时下意识想用手把卡住的秸秆拉出来,就没关机器,结果衣服被收割机卷进了滚动轴里。情况十分危险,我本能地将手摁住收割机后退避险,但是右手还是被绞住了。”老索说。当时,户主发现险情后,赶紧跑了过来,立刻将收割机熄火。在户主的帮助下,他受伤的右手才拿出来,可已经被绞得血肉模糊。后来,他被送到该县医院就医,由于伤情严重,医生建议其到第九十一中心医院骨一科治疗。当天晚上,他被送到第九十一中心医院骨一科做手术。结果,由于感染严重,其右手手指最终也没能保住。在老索的病床旁,记者还看到一个小腿假肢。原来,前几年,老索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一条腿。“买一台收割机,本想挣些钱养家,没想到成了家里的‘灾星’。”老索痛悔地说。

  采访中,又有3名右手缠满纱布的农民患者走了过来,他们与老索的情况一样,也是被玉米收割机所伤。从他们反映的情况来看,“咬人”的地方位于收割机前段的转动轴,主要是用来挤压秸秆剥离玉米的。秸秆聚在一起时,会出现卡住的情况。按照操作规程,开机状态下是不允许人用手去清理的。但是被伤的农机手说,关了机器又清理不掉,而且收割机一旦熄火,要费很长时间才能启动。

  老索说,出事之前,他已经意识到收割机存在安全隐患。因为,他操作玉米收割机在收割玉米时,经常被“卡壳”。后来,他将这情况反映到郑州厂家。然而厂家回复,收割机能够自动调大小,遇见粗的玉米秆,可以调大一些;遇到细的玉米秆,就调小一些。这样,收割机就不容易被“卡壳”了。但是,这样的回复让农机手难以接受。同样被玉米收割机致伤的小郭说,因为庄稼地里的玉米秆粗细不一,厂家给出的应对措施根本无法去操作。

  采访中记者得知,玉米收割机并非由同一厂家生产,而且收割机的型号也不统一。况且,这些农机手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进行驾驶操作。遇到这样的意外伤害,很多患者自认倒霉,并没有对此进行维权。

  “我今年才30岁,上有老下有小,如今没有了右手手指,相当于失去了右手,今后咋干活?住院期间,我一直在想,今后我该如何挣钱养家呢?”小郭眼含泪水地说。

  另外,这些被玉米收割机致伤的农机手,因伤口严重感染,导致住院时间不断延长,住院费用成了他们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有些患者的费用达到了10万元之多。按照新农合政策,这样的患者,仅有5000元的住院费用报销。

  值得一提的是,在记者采访的5名患者中,仅有小郭一人买有一份含有意外险的商业保险,其他几名患者则没有。为了看病,这些患者掏空了家底,因伤致贫。

  团队协作

  在保“手”战役中经受考验

  “无论是断胳膊断腿,还是断指头,只要是断肢再植手术,到第九十一中心医院就对了。”这句话,被我市老百姓相传了多年。正如老百姓口碑相传的那样,第九十一中心医院骨一科断肢(指)再植技术全市领先,享誉豫北。

  因为该科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秋收期间,不少玉米收割机致伤的患者慕名前来救治,导致该科住院患者人数暴增。面对接二连三送来的收割机致伤患者,一支在关键时刻能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医生团队经受住了一天多次急诊手术的考验。

  “离断的手指如果不能就近在最短时间内再植,那么只能做截指处理。因而,做断指再植手术,需要我们分秒必争,快一些、再快一些……而把我们的团队分几组对这名患者同时进行手术,不但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而且提高了手指再植的成活率。”该科主任倪国骅说。

  其实,将团队分两组或多组,对多名患者同时进行手术,在该科已不是第一次。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崛起”,已成为该科最富有特色的“名片”。作为我市显微外科的领军人物,倪国骅毫无保留地将其所学传授给他的团队,并快速地成长起来,这为该科开展“团队分组联合作战”提供了人才保障。

  尽管如此,倪国骅和他的团队却面对受伤患者人数不断上升的压力。据患者小郭讲,他是9月24日入住该科做的手术。然而在9月25日,这一天的时间,该科就收治了11名与他一样被玉米收割机所伤的患者。当天,该科医生一直做手术做到后半夜才结束。

  对于玉米收割机致伤的患者,该科并没有进行统计。不过,据倪国骅保守地介绍,被玉米收割机致伤的人数在四五十个,而且均集中在9月下旬和国庆长假之间。

  倪国骅说,人体的手臂和手指上有大量血管、神经和肌肉等组织,手术非常复杂,需要将每一条血管、每一条神经都重新缝合连接。接下来还要进行清创手术,如果有骨折的地方要进行归位固定,此后还要进行肌腱修复、植皮、皮瓣修复等,这不是一次手术能完成的,需要多次手术。

  “为了全力救治收割机致伤的农民兄弟,我们科的医生不但连夜做手术,而且在中秋节和国庆节假期,全部放弃了轮休。我们发扬了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一直战斗在手术台上。”倪国骅说,“在这期间,对于我们科医生来讲,能睡个好觉,在当时就是一个奢望。”

  倪国骅说,去年秋收时节,玉米收割机致伤致残农民患者就出现了明显上升趋势,而今年,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倪国骅所说的情况,记者在采访5名患者时也得到了印证。小邬说,以前在修武他所收割的地方,几个村才有一台玉米收割机。而今,几乎每一个村都有一台。而老索则称,仅他们村,玉米收割机今年就增加到了9台。随着玉米收割机的推广普及,玉米收割机致伤致残农民患者的现象呈现高发态势。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半个月前,该院决定开展同样创伤显微外科业务的骨四科与骨一科进行合并,进一步增强了创伤、显微修复技术力量。

  “玉米收割机除了致伤致残右手手指外,还有一部分致伤致残脚和腿的患者。如今,这几十名农民患者在我们的救治下,成功地保住了肢体和手指。但是,目前仍在科室住院的一些患者,手术后因反复感染而难以愈合康复。”倪国骅说,“一般情况,工厂中所发生此类伤情,经过手术后,患者很快就会恢复,并能保全肢体和手指完整。但是,玉米收割机致伤患者所造成的感染,让我们遇到了极大挑战。在其他医院,我们也得到消息,这种较为严重的感染很难得到控制。因此,一些患者不得不截掉手指。”

  对此,倪国骅和他的医生团队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农机具的安全防护检查、监管,呼吁农民朋友注意安全操作,希望玉米收割机少“惹祸”,并期待着明年看不到因玉米收割机致伤致残农民所造成的就医潮。

  本报记者 朱传胜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