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疼感冒,去医院门诊输液,这种司空见惯的看病模式在江苏省将终结。日前,江苏省卫计委下发通知,对门诊输液作出最新规定。明年7月1日起,除儿童医院外,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明年年底前,除儿童医院外,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 (据《现代快报》)
江苏省将取消门诊输液的消息传出后,相当一部分人担心如此一刀切的做法非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还会让需要输液的患者在门诊部、急诊科之间来回奔波,增加看病的负担。
有这种认识倾向的人首先要走出两个误区:什么情况下需要输液?门诊的作用是什么?在很多医学专家眼中,输液相当于一场小手术。严重细菌感染、严重脱水、需要紧急抢救等状况下,病人才需要以输液(使用抗生素)的方式缓解病情。而据《辞海》解释,门诊是医疗预防机构为不需要或尚未住院的群众防治疾病的一种方式,包括对病人的诊断治疗、健康检查、预防接种等工作。门诊医生通常接诊病情较轻的病人,为病人做出初步诊断,能够对症治疗解决的,马上进行治疗;对病人病情有疑问或诊断为病情较重的,则为病人办理住院手续,由相关科室做进一步治疗。重温上述两条医疗常识后,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病情轻者在门诊就医,不用输液;病情重者,需要住院诊治,经进一步诊断后决定是否输液。
有人对江苏省卫计委的通知提出疑问,在于他们对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就医文化的认同或麻木,好像不输液就治不了病,以至于很多患者都迫不及待地要求医生输液。实际上,在西方国家,输液是医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的“最后的给药方式”,只有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才会采用静脉注射这种开放人体静脉通道风险较高的方式。
在日常就医时,大部分小诊所和部分医院受利益驱使和医疗水平限制诱导患者输液,一方面能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不问青红皂白,能迅速解决问题。时间长了,患者或形成“输液才能治病”的思维模式,或形成“不输液治不了病”的身体体质,而输液成灾的现实状况就在医、患双方的共同作用下根深蒂固了。
江苏省从医疗体制改革、转变患者就医习惯入手,解决输液泛滥这一难题,不失为时代困局下的有益尝试。这种尝试是对医疗常识的尊重,更是对患者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