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6岁的郝修海是孟州市电业公司的一名退休工人,对民俗文化尤其是家乡孟州市槐树乡龙台村一带的民俗文化十分喜爱。1999年退休后,他回到龙台村,全身心投入对传统民俗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
起源于龙台村的火龙舞,自小就让郝修海着迷,但直到2006年,他才有机会探究火龙舞的起源,梳理火龙舞的发展脉络。为挖掘、整理火龙舞的资料,他夏顶酷暑、冬冒严寒,到省城求教专家,进农户访问农民,累计行程数千公里,先后撰写了《龙台村与龙文化》《龙台村火龙舞的分布区域》《龙台村火龙舞的历史渊源》和《龙台村火龙舞产生的故事》等书籍,成为一位当地民俗文化专家。
龙台村火龙舞2011年能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郝修海功不可没,这还得从一个电话说起。2009年7月的一天上午,郝修海接到时任龙台村党支部书记郝跃进打来的电话:“昨天,乡文化站站长刘文魁来村里了解传统民间艺术现状,我们几个村干部都答不上来。你知道的多,今天去见见刘站长,替俺汇报一下。”郝修海二话没说,骑上摩托车直奔槐树乡政府。不巧的是刘文魁进城了,郝修海只好顶着烈日耐心等待。13时左右,刘文魁才回来。听完郝修海的汇报后,刘文魁向老郝布置了一个任务:系统地挖掘、整理火龙舞的相关资料,为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准备。
郝修海兴奋异常,当天下午就赶到孟州市档案局查找资料,档案局的管理人员说查阅资料每次需缴50元钱,他毫不犹豫地付了钱。他先找了一套清乾隆年间的《孟县志》仔细查阅。20余本厚厚的《孟县志》,他一本一本地翻看,查找有关火龙舞的只言片语,直到第三天下午,当查阅到第七本时,终于在写于元朝末年的一篇名为《重修五龙庙记》的碑文中,找到了一段有关火龙舞的记载,这更坚定了他探究火龙舞历史渊源的决心。
在独自挖掘、整理火龙舞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无论是购买纸笔、打字复印,还是查找资料、购买典籍,都需要花钱,郝修海为此贴进去数千元钱,但他没有向文化部门和乡政府要过一分钱补助。
郝修海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但为了保护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为了让火龙舞更好地传承,他不辞辛苦地四处奔波。2010年年初的一天,他骑摩托车去乡政府,半路被一名骑摩托车的年轻妇女撞倒,左脚严重崴伤。亲戚朋友知道后,纷纷赶来看望他,都劝他以身体为重,别再为火龙舞“申遗”操心了。执着的郝修海不为所动,仍然加班加点,如期完成了火龙舞相关资料的撰写、整理、上报任务。
功夫不负有心人。龙台村火龙舞于2010年、2011年先后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郝修海先后被上级有关部门授予河南省优秀业余文物保护员、焦作市文物普查先进个人、孟州市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从2012年开始,郝修海又把生活的重心放在研究、论证龙台村是远古尧舜时期的都城上,经过近4年的实地走访和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取得了初步学术成果。11月6日上午,郝修海终于将他呕心沥血起草的《关于尧舜都城遗址保护项目的报告》报送到了孟州市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