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州市赵和镇有一个南临泉村,一年前,该村被确定为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一年后,全村人均纯收入达6700元,较2012年增加2300元。去年,该村人均收入突破7000元,被评为河南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先进村。
脱贫之路是咋走过来的?群众说,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特色农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的结果。
南临泉村位于该市西北部岭区,与济源市接壤,全村有189户、780人,贫困人口182户、750人,耕地面积1680亩。因地处岭区,该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困难。2012年,该村被确定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
南临泉村是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村庄,村里95%的土地为丘陵地,水、电、路基础设施极其落后,成为该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各有关部门协调力量,整合资源,捆绑投入,争取省财政扶贫项目资金65万元,完成村内道路修建3400米,解决了全村人的行路难问题;整合部门资金88万元,新打深井8眼,敷设引水上岭输水管道15000米,修筑田间硬化渠3000米,全村1680亩耕地变成了水浇地,60%的耕地实现井水和渠水双配套;结合电力部门,筹资18万元,新上200KW台区2个,改造输电线路8000米,全村42眼井和养殖小区实现了电力全覆盖。
为促进农户增收,该村立足村情,创新思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拓宽了农民致富渠道。该村争取科技扶贫项目资金15万元,引进和示范种植薄皮核桃新品种130亩,并定期邀请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大力推广高效绿色有机栽培等新技术。目前,该村已发展核桃种植700余亩,掌握应用农业新技术的村民达600人。该村利用科技扶贫到户增收项目资金9.6万元,发展村内特色养殖业。村两委组织村内骨干分别赴山西、甘肃等地参观学习外地扶贫开发的新经验,发展立体种植,陆续引进小麦和冬瓜套种模式600亩,年产值300万元;洋葱冬瓜模式300亩,年产值180万元。现在该村形成种植和养殖两大支柱产业,年产值达1175万元。该村还利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新建100吨组装式冷藏库,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改善该村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条件,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农民有效增收。
如今的南临泉村,条条道路笔直相通,村容村貌整洁亮丽,房前屋后笑声朗朗……在扶贫开发的推动下,该村正走向一条文明、富裕、和谐发展的致富路。
记者点评
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更是脱贫之要。南临泉村大力培育特色农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带领群众走上了一条农丰民富的脱贫之路。该村的实践为贫困村群众脱贫闯了新路,其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