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政协常委会2015年工作部署,今年第二季度,在市政协副主席周备锋的带领下,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围绕我市推进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开展了重点调研,并到洛阳市学习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企业人才政策,加大企业人才引进、培养、选用工作力度,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市拥有企业专业技术人才1.32万人,其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400人,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6300人,初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550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1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4人。
(一)多策并举。201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人才支撑作用服务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意见》《焦作市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办法》《关于实施焦作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育工程的意见》等9个人才方面的文件,设立了5000万元高层次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了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科研经费保障机制,落实了“焦作英才588计划”、千名人才进焦作专项行动计划和全民技能振兴等一系列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二)多方引进。一是建立高校合作联盟。与天津、西安、武汉等50多所高校签订合作联盟,引进企业急需紧缺的人才。二是对口引进。每年组织风神轮胎、多氟多等重点企业,赴区域性人才市场,对口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三是设立企业人才服务团。按照“特需特办、人编对号、人留编留、人去编销”的原则引进人才。2014年以来,有12名同志成为我市企业人才服务团首批人员。四是搭建引才载体。鼓励企业创建科研平台,已建立的23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基地),成为企业人才引进的有效载体;2013年以来,通过“海创会”活动和国外智力引进平台,吸引192名海内外专家、285个研发项目与我市对接,引进外国专家218人次。
(三)多层培养。一是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注册并开通公需科目学习网络平台,现已注册接受培训的人数达4.8万余人;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54家,开展专业培训,有力推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的提升。二是注重技能人才培养。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强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以来,全市共培养技师581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10人,荣获“中华技能大奖”1人。三是推进实用人才培养。建设实用人才培养基地,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以院校与企业联合、培训与就业联合、培训与创业联合的方式,实施技能培训专项行动计划,五年累计培训各类人员78.37万人次。
二、主要问题
(一)总量偏低。企业科技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仅为3.33%,高级职称人才所占比例更低,只有0.35%,从事技术研发的高层次人才、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尤为缺乏,能够推荐参评省管专家的人才储备少。
(二)结构和分布不均衡。专业结构方面,传统的机械、建筑等专业人才较多,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人才不足。行业分布方面,教育、卫生行业人才比重大,企业科技人才只占专业人才总量的14%。地理分布方面,各县(市、区)人才比重差别较大,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有的高达22.1%,有的仅为3.2%。
(三)引留难度较大。受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市在人才引进方面缺乏优势,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引进难度大、引进数量少。每年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率不高,回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只有考出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同时,受工作生活环境、地方收入差距、政策待遇落实不到位等因素影响,企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技术人才大量流失。
(四)企业主动性不强。受“小富即安”的思想影响,不少企业主动做强做大的愿望不强烈,加之引智项目门槛较高,资助额度较低,企业引人用才积极性不高,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物质投入轻人才投入、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引进、重资本集聚轻人才配置的问题。相当一部分企业对科技研发缺乏主动投入,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无法形成凝聚人才的强大平台。此次赴洛阳市考察的两家企业,都具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在先进的人才理念和用人机制下,隆华传热股份公司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达到28.57%,普莱柯生物工程公司拥有一支以博士硕士为主体的170多人的研发团队。坚实的科技力量,使两家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处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
三、意见建议
(一)完善和落实企业科技人才政策。建立健全人才政策配套措施,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人才工作合力,妥善解决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科技研发、安家落户等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政策杠杆撬动人才集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策引导,重视发挥企业引人用才的主体作用。完善企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推进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适当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建立健全特殊津贴制度和优秀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奖励表彰制度,重奖具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进一步加大人才工作经费投入力度,设立引智专项基金、高技能人才发展和培养专项资金,切实落实人才待遇和扶持资金,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建立和完善人才资金投入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持续稳定的人才保障机制。
(二)拓宽人才引进途径。继续办好“海创会”活动,扩大活动影响,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人才与我市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对接。继续做好企业服务团招聘工作,充分利用郑焦铁路开通的便利条件,借助郑州人才集聚的优势,加大对郑州人才的引进力度。引导和推动企业“走出去”,把研发基地建在科技密集、市场发达的中心城市,吸引当地人才为我服务。鼓励和扶持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搭建学术研讨会、行业年会等多种形式的行业学术交流平台,优化科研环境,增强我市对行业高端人才的集聚能力。建立焦作籍高端人才信息库,借助在外建立联谊会和商会的形式,举办“故乡行”等各类联谊活动,主动加强与在外高端人才的联系合作,努力引导其为焦作发展献计出力。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培育机制,建立以改善专业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政府引导、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愿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优化企业科技人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素质。通过设立企业家论坛、举办报告会、开展专题讲座、赴高校培训等途径,加强企业家培训。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培养科技精英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加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分类培养各类企业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储备制度,引导企业关注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推进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培养企业技能性人才。以产业链为依托,变产品生产链为人才培训链,充分发挥大型企业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实施对产业生产链下游小型企业技术人才的培训。
(四)提高人才服务水平。建立企业人才信息管理平台,及时掌握和发布企业人才供需状况、专业结构和分布动态,引导建立开放有序的人才开发、引进、交流、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形成覆盖全市的人才服务网络。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间人才的双向交流,引导专家为基层企业和重点行业领域服务。加快推进重点人才工程项目建设,特别是市人才服务产业园项目论证和启动工作,打造吸引人才安家创业的良好环境。大力宣传科学的人才观、人才政策和优秀人才事迹,总结推广人才工作先进经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和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