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新和)过去,只有当百姓遭遇重大灾情和重大疾病困扰时,才能得到社会救助和爱心人士的帮助。近几年来,我市积极改革创新社会救助体制,变“雨后送伞”为“雪中送炭”,将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城乡医疗救助、商业保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融合起来,解除百姓的后顾之忧,使百姓真正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今年年初以来,我市筹集临时救助资金1330万元,1月至8月份救助困难群众3089户次,发放临时救助金502万元。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把社会救助列入十大民生工程,确保广大群众得到及时救助。特别是今年年初以来,市民政局认真落实省民政厅工作任务和市委、市政府民生工程的决策部署,按标准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进一步完善商业保险医疗救助制度,加大临时救助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推动力度,落实救助各项政策,加强社会救助监督管理,促进全市社会救助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我市今年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差水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月补差标准从215元提高到不低于225元,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标准从不低于112元提高到不低于115元。各县市区民政局对所有低保对象进行核查并按新的补助水平补发低保金。据统计,今年年初以来,市级筹集城乡低保金25248万元,救助城乡低保对象165万人次,共发放城乡低保金23407万元。根据民政部9月份网站数据,我市低保人均补差水平城市为225元,位居全省第五位;农村为115元,位居全省第三位。
为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同步结算工作,方便广大群众,我市推行了定点医院即时结算和“一站式”服务管理。今年年初以来,上级拨付资金2285万元,截至6月底,住院救助1.7万人次,发放救助金1361万元;资助参保参合对象9.7万人次,支出资金603万元,缓解了城乡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
为了降低门槛、不让群众多跑腿,我市进一步推动临时救助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出台了《关于全面建立社会救助申请受理窗口的通知》,107个乡镇(街道)统一定制“社会救助受理窗口”标牌,规范办理表格和流程图,各县市区指导乡镇(街道)依托办事大厅或政务大厅设置社会救助服务窗口。
为了打造好“临时救助”这一品牌,今年年初以来,全市筹集临时救助资金1330万元,1月至8月份救助困难群众3089户次,发放临时救助金502万元。10月26日至27日,省民政厅在武陟县召开全省临时救助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现场观摩会,对我市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