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马晋晋,俺村敬老孝亲的楷模,只要提起他乡亲们没有不竖大拇指的。”日前,记者到沁阳市常平乡簸箕掌村村民马晋晋家中采访时,村干部马生高向记者介绍。初次见面,记者从马晋晋坚定的眼神里看出:这定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年轻人,他的背后一定有感人的故事。
“马晋晋今年33岁,从小父母离异,和弟弟一起在爷爷、奶奶家里长大。长大成人以后,他主动从叔伯、姑姑那里接过照顾爷爷、奶奶的重担,至今还没有结婚。”马生高说,马晋晋的爷爷5年前去世了,今年94岁高龄的奶奶,在孙子的精心照顾下还精神得很。
“爷爷、奶奶从小把我带大,照顾他们是我应该做的。”马晋晋说,在他出生8个月时,父母就外出工作,自己的生活全靠爷爷、奶奶照顾。15岁那年,他的父母离异,母亲改嫁山西。如今,他的父亲也因病去世,弟弟在苏州一家电子工厂打工,一年难得回来一次。
为了照顾爷爷、奶奶,马晋晋初中毕业后就没有再去上学,也多次放弃外出打工的机会,专职在家照顾两位老人。由于没有工作,家里缺少固定收入,每月只有乡里发给爷爷、奶奶的200多元高龄补贴,如果遇到大的开销,他还得向亲戚、朋友寻求接济。马晋晋告诉记者,这些年他靠在村子附近打零工挣些钱,为家里添置了几件像样的家电。
“俺这侄子真是万里挑一!他虽是个男孩子,但心特别细,眼里总有干不完的活儿。”马晋晋的二叔马逢印说,他原本兄弟姊妹8人,这些年大哥和三弟相继去世,妹妹们出嫁多年,另外两个兄弟很早就外出打工,现已分别定居广东和新疆。目前,只有他和母亲住在同一个村里,但也经常因忙着打工,无暇顾及家里,马晋晋就主动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义务。
“我父亲从小身体残疾,但饱读诗书,酷爱中华文化。侄子为了满足我父亲去北京看故宫的愿望,8年前特意陪我父亲到北京,用轮椅推着我父亲在北京转了半个月,游遍了北京的名胜古迹。”马逢印说,几年前父亲生病,辗转多家医院治疗,侄子寸步不离地陪伴在老人身边,不仅感动了病房里的每一位病人,所有的医生、护士都对侄子赞不绝口。
2010年爷爷去世后,马晋晋就将全部精力放在了照顾年迈的奶奶身上。马晋晋的奶奶已卧床多年,不仅听力下降,而且唇齿不清。为了方便照顾奶奶,马晋晋将一张小床放在奶奶的床边,每天晚上陪伴奶奶。
每天5点多,马晋晋就在奶奶的呼唤声中醒来,为奶奶准备早饭;洗碗、打扫完卫生后,又开始忙活其他事。每一顿饭,马晋晋都精心准备,尽量把菜多炖会儿,把饭做得软一些,然后再一口一口喂奶奶吃。
“我就是想让老人们享享清福、不受委屈。”马晋晋说。这些年,家人、朋友和街坊邻居曾无数次劝他,希望他到外面闯一番事业,把老人留给亲戚们照顾,但他都没有应允;亲戚朋友们多次给他介绍对象,他也没有答应。
“我离不开奶奶,奶奶也离不开我,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爷爷、奶奶的恩情。”马晋晋说。至于婚姻,他说等给老人家养老送终之后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