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利 本报通讯员 洪卫忠
这几天,中州铝业有限公司的赵卫心中乐开了花。为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了。破茧成蝶,源于赵卫的坚持——
当工人就要当最好的工人
“当工人就要有个当工人的样子,当工人就要当最好的。”1991年,技校毕业的赵卫,来到了当时的中州铝厂。自那时起,他就从事氧化铝生产,一干就是20多年。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说起配料,就是将氧化铝生产所需的铝矿石、煤、石灰石等原料,根据成分的变化,按照一定的配比混合在一起,为后一道工序提供合格的料浆。这项工作看似简单,但每一种物料的一丁点儿变化都将会改变整个配比。
为了学技术、练本领,他几乎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白天,他仔细观察物料情况,不断调整矿石与石灰石的比例,并把对比调配的结果详细地记录在小本子上,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请教老师傅。晚上,他为弄清一个问题彻夜不眠……
微微泛黄的记录本,似乎在诉说着赵卫对技术如饥似渴的学习态度。每天统计抄写1200余个数据,并将前几个班的生产情况进行总结,列出对比表,然后根据对比表的分析结果指导自己操作。同时,他认真分析其他各班的调控情况,参阅大量技术资料,翔实地记录、对比指标调控各个环节的细微变化,进行月度技术总结分析。
上千次的反复摸索后,2001年7月,赵卫终于绘出了最佳的生熟料对应关系表。在此基础上,他通过反复总结、对比、提炼,又摸索出了料浆钙比调配分析法。由于运用简单、可操作性强,这一方法很快便在生产中得以广泛推广应用,配料工的操作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熟料钙比合格率均保持在95%以上,不仅给后续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而且每年由此可增加收入113万元。
2002年,他创造的料浆钙比调配分析法被命名为河南省职工先进操作法。赵卫凭借学习的钻劲和刻苦的韧劲,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智能升级。
当工人就要自己先干一步
2003年3月,中州铝业与中南工业大学一起准备筹建料浆自动配料产业化工程及自动配料软件研发项目,赵卫作为生产方工艺代表参与该项工作。
由于专业上的差别,赵卫与项目组人员的沟通一开始显得并不顺利,为了能把自己的想法天衣无缝地融入到自动配料系统里,必须教会他们如何配料。于是,赵卫结合自己10多年的配料工作实践经验,编写了一套结构严谨的料浆调配方案,便于对方参考。
“没想到这儿有水平这么高的工人,实在太好了!”中南工业大学派来的博士后拿着赵卫编的小册子竖起了大拇指。
2004年9月,自动配料进入生产调试阶段,赵卫坚守在现场,跟班调试,经过不断完善与修改,使系统研发贴近了生产实际。2005年10月,自动配料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只要输入指标数据,该系统便可自动算出结果,指标合格率大大提高,送出料浆钙比波动范围控制在0.02%以内,铝硅比合格率达到了90%。
同时,他和同事共同创造的提高料浆细度合格率获河南省一等奖,他主持完成的烧结法生料浆配方指标调控技术研究获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评审三等奖,并鉴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赵卫说:“创新就是在别人干以前,自己先干一步。”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赵卫在创新的道路上一路前行。2006年,赵卫凭借优异成绩和扎实的技术,荣获了第八届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当工人就要在实践中壮大自己
2013年以来,赵卫先后修订、增补工艺管理制度20余项,强化了工艺纪律基础管理,提高了岗位自检自控能力和过程指标可控度,为优化生产创造了条件;持续优化料浆指标、熟料窑稳产高产等相关项目的实施,实现了拜耳法直磨矿月产量突破7万吨大关和熟料窑运行周期的大幅度延长。
针对弹性生产组织的需求,赵卫通过合理布局和完善管磨配料系统流程,实现了管磨系统7台磨机及料浆槽系统同时兼备3套生产流程的能力,为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年初,河南省财政厅和人社厅下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奖金,给予赵卫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补助奖金10万元。中州铝业立即进行选址建设,以便早日投用。随后,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办法、总体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业务工作流程等相继建立健全。
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中国产业工人中出类拔萃的科研型工人,赵卫说:“人呐,只要有追求,就能达到完美!”